我已授权

注册

宋清辉:北上广深地位或将逐渐下降|经济学家聚焦都市圈

2019-03-02 09:22:01 和讯房产  苗雪艳
  

宋清辉,著名经济学家、清晖智库创始人
宋清辉,著名经济学家、清晖智库创始人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大大小小的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地,从古至今经历着时光的打磨和岁月的洗礼,裹着层层厚重的文化,向世人宣告着自己熠熠生辉的名字。

  曾经,我们喜欢用一二三四线来划分城市。而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等都市圈的火热和崛起,中国城市格局正在进入一个以“圈”为主流的时代。

  那么,哪一个都市圈将率先成为模板?都市圈建设在推进过程中还面临哪些挑战?都市圈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未来的大中小城市发展路径在哪里?为此,和讯房产特别推出《经济学家30人·聚焦都市圈》栏目,邀请经济学界专家、学者全方位解读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

  本期对话嘉宾是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

  谁在需要都市圈?

  “前几年,我往返一趟深港澳非常不容易,往往会花上大半天的时间在路上。现在,受益于城市群建设带来的红利,广州南站、深圳北站等都有了高铁直通香港,而且自从去年港珠澳大桥开通之后,香港到珠海(楼盘)、澳门(楼盘)时间缩至半小时,节约了我大量的时间成本。”

  在接受和讯房产邮件采访时,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用这样一个细节来描述都市圈带给他的便利。

  一直以来,宋清辉关注城市群的发展。在多个场合以及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也一直在重申一个观点:

  城市群被赋予提升经济增长的历史重任。

  而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他也同样如此表态:国家正在推进的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其他都市圈建设,目的都是把中国经济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且按目前发展趋势和速度,粤港澳大湾区超越东京湾区成为世界经济总量一流湾区只是时间问题。

  并且,他还综合国内外局势给出了构建都市圈的必要性。

  他说,从中国经济发展来讲,都市圈建设不但可以促进城镇化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还能够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良好发展。

  从国际局势来讲,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随着纽约、北京(楼盘)等都市圈逐渐向外蔓延和扩散,有助于为形成更多的大都市圈奠定新的经济基础。

  宋清辉以及这几天热度直升的都市圈新闻,都在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中国经济的提升需要都市圈,中国更高层次的开放需要都市圈,中国城市间的发展也需要都市圈。

  换句话说,都市圈成了代表时代最强音的新机遇。因此,其中的个体都将是可能的受益者,城市、个人、企业等都可能将享受到这份“红利”。

  宋清辉举例说,比如,粤港澳大湾区也为香港、澳门拓展腹地和纵深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空间。显而易见,粤港澳大湾区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再如,将来,深中通道(预计2024年通车)、虎门二桥(预计2019年5月通车)通车之后,一小时内生活圈将彻底变为现实,无疑极大地方便了粤港澳大湾区市民们的生活和工作。

  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机遇和挑战这对命运共同体往往同时而生。都市圈的建设,同样如此。

  比如,面对大湾区的挑战,宋清辉表示,目前在构建城市群、推动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体制机制方面的,湾区历来都是一个具有浓烈海洋色彩的地理概念,开放是其天然属性。如果不尽快打破大湾区内一些的阻碍隔阂,大湾区内要素的自由流通就很难真正实现。

  而未来,在推进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着如何吸引人才方面的问题,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持续“加盟”,是粤港澳大湾区以及都市圈建设成功的关键。

  从粤港澳大湾区上升到整个中国都市圈的挑战。宋清辉说,他对现阶段的各大都市圈建设建议和意见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目前各大都市圈建设过程中,几乎都是把集中更多的市场资源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城市弹性”,即没有注重户籍、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协调性发展;

  第二,一定要有清晰的都市圈战略规划,要事先明确大都市圈的内涵、形态和功能,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抓紧组织研究,并出台政策文件加以正式明确;

  第三,亟需开展都市圈建设的基础理论和政策研究,为都市圈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面对当下中国以“圈”为特点的城市格局,其实,各大中小城市或许都在面临新一轮的思考,即便曾经的优势城市也不得不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并努力做出改变。

  对此现状,宋清辉说,未来,中国的城市格局基本已定,或会呈现出北上广深地位逐渐下滑、中西部的中小城市逐渐超越沿海除一线外的其他城市等局面。例如成都这座潜力巨大的门户城市,可能会逐渐在人口规模、城市建设、科技实力等方面超过深圳,枢纽地位日益增加。

  有思考才有进步,有新的命题才会督促自身不断努力、进取,中国各大城市亦如此,所以,机会是平等的,结果还是取决于各城市的思考程度和主观能动性。

  采访内容如下:

  1、如何看待国家正在推进的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其他都市圈建设?机遇属于谁?

  宋清辉:国家正在推进的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其他都市圈建设,目的都是把中国经济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如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融入和推动全球合作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我认为,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2月18日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于下一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但有利于促进区域协同发展,而且还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也为香港、澳门拓展腹地和纵深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空间。显而易见,粤港澳大湾区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在构建城市群、推动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哪些难度?

  宋清辉:未来,在推进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着如何吸引人才方面的问题,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持续“加盟”,是粤港澳大湾区以及都市圈建设成功的关键。

  在构建城市群、推动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体制机制方面的,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拥有产业数目与多样性上的相对优势,按目前发展趋势和速度,粤港澳大湾区超越东京湾区成为世界经济总量一流湾区只是时间的问题。

  面临的最大挑战则在于体制机制上面。湾区历来都是一个具有浓烈海洋色彩的地理概念,开放是其天然属性。如果不尽快打破大湾区内一些的阻碍隔阂,大湾区内要素的自由流通就很难真正实现。

  3、您对现阶段的各大都市圈建设有何建议或意见?

  宋清辉:我对现阶段的各大都市圈建设建议和意见很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目前各大都市圈建设过程中,几乎都是把集中更多的市场资源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城市弹性”,即没有注重户籍、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协调性发展;

  第二,一定要有清晰的都市圈战略规划,要事先明确大都市圈的内涵、形态和功能,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抓紧组织研究,并出台政策文件加以正式明确;

  第三,亟需开展都市圈建设的基础理论和政策研究,为都市圈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4、哪一个都市圈可以成为率先的模板?

  宋清辉:总体来看,目前还没有一个都市圈可以成为率先的模板。

  5、您认为中国的大小城市将来会悄然发生哪些变化?一些跟不上队的小城难道就面临被“抛弃”的命运吗?

  宋清辉:未来,中国的城市格局基本已定,或会呈现出北上广深地位逐渐下滑、中西部的中小城市逐渐超越沿海除一线外的其他城市等局面。例如,成都这座潜力巨大的门户城市,可能会逐渐在人口规模、城市建设、科技实力等方面超过深圳,枢纽地位日益增加。

  6、从中国经济以及从国际局势来说,构建都市圈建设的必要性?

  宋清辉:都市圈的当代使命是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而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发展以及从国际局势来说,构建都市圈建设非常具有必要性。

  从中国经济发展方面来讲,都市圈建设不但可以促进城镇化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还能够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良好发展。

  从国际局势方面来讲,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随着纽约、北京等都市圈逐渐向外蔓延和扩散,有助于为形成更多的大都市圈奠定新的经济基础。

  7、您自身是否有感受到了城市群建设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变化?您认为企业和普通人如何抓住都市圈机遇?

  宋清辉:我有亲身感受到城市群建设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变化,企业和普通老百姓(603883)应尽早抓住这个时代赋予的都市圈机遇。如前几年,我往返一趟深港澳非常不容易,往往会花上大半天的时间在路上。现在,受益于城市群建设带来“红利”,广州南站、深圳北站等都有了高铁直通香港,而且自从去年港珠澳大桥开通之后,香港到珠海、澳门时间缩至半小时,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

  将来,深中通道(预计2024年通车)、虎门二桥(预计2019年5月通车)通车之后,一小时内生活圈将彻底变为现实,无疑极大地方便了粤港澳大湾区市民们的生活和工作。

(责任编辑:杨雪纯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