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负面消息拉涨股价 三盛控股阶段性亏损为未来扩大盈利奠定基础

2019-03-28 09:25:00 和讯房产  杨羚强

  昨日,港股市场突然发生戏剧一幕。全日走势一直比较平坦的内房股——三盛控股(HK02183)尾市突然翘尾直升,收报于12.3港元,较上一交易日上涨2.33%,并有多笔大单买入。

  细究三盛控股昨日市场表现,竟然与市面一则负面消息表达观点相左。这则负面消息称,年内亏损同比2017年扩大2500倍至1.86亿元。又称三盛控股发布的2018年业绩报告显示,2018年度已订约但未确认销售的金额约11.42亿元,来自济南(楼盘)、平潭、霞浦、南通(楼盘)、温州(楼盘)的6个地产项目,并认为优质资产迟迟未能注入,拖累公司的盈利能力。

  这让投资者看到限于港交所制订规则,目前尚不能公开注入资产注入计划的三盛控股在未来有望获得不错盈利。

  受港交所规定限制:不能注入全部资产

  三盛控股的前身是香港地产大亨刘銮雄所掌控的利福地产。2017年4月,三盛地产大股东林荣滨通过直接控股公司“Mega Regal”以每股5.18港元向市场全面收购,最终获得74%的持股。

  在更名为“三盛控股”以后,公司就以旗全资附属福州(楼盘)上盛与福州三盛投资有限公司订立合营协议,分别按55%及45%的比重成立合营公司。按照协议,合营公司的股东双方将会投资的物业开发项目的进度和资金要求,分阶段作出注资。

  这样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港交所在2015年出台的限制“借壳”上市的规定。规定买壳方在成为拥有超过30%普通股的股东后的24个月内,累计注入资产的任一指标高于壳公司的收益、市值、资产、盈利、股本等五个测试指标中任何一条的100%,则该交易构成非常重大交易,注入的资产将要通过等同新上市公司上市的审批程序(须提供资产的3年业绩记录,符合港交所的3年盈利要求等)。换言之,若获得控制权后要实施大规模资产注入、同时又想回避被当做新上市处理,资产注入就必须在获得控制权24个月后进行。

  为了避开上述限制,又能支持三盛控股的发展,大股东通过内地母公司和三盛控股合资公司形式,由母公司借资给合资公司,扩大土地拓展,以实现提早布局,扩大市场,提高扩大未来的业绩产生的目的。

  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资产和业务规模毕竟有限。截至2018年12月31日止,三盛控股合共有14个开发中及持作未来开发的物业发展项目。其中,只有位于济南章丘西区和北区的物业2018年于年内实现交付。其他的项目,包括济南章丘南区、江苏如东、福州平潭、福建霞浦和浙江平阳的住宅项目都仅仅只是开始预售。

  亏损:仅仅只是财务报表里的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公司会因为交付物业过少,而导致账面上,而非真实的阶段性亏损。

  做过房地产开发的人都知道,由于现行会计政策规定,预售商品房只有在正式交付后,才能确认为收入。

  这就导致了大批房地产项目公司,在开始开发的一两年时间里,账面总是亏损的。

  三盛控股也是同样的情况。2017年7月才正式成立的联营公司,是无论如何也都不可能像“变戏法”那样出现大规模的交付的。

  这就会遇到一个问题:财务报表会在一两年时间里,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亏损。但这种亏损,是为了实现未来盈利的阶段性亏损。

  何况,在今年7月港交所规定的资产注入解禁期期满后,三盛集团仍然有可能会大规模注入资产,以支持上市公司平台的发展,届时有望交出一份不错的业绩单。

  根据安信证券今年2月发布的针对三盛控股的研报,三盛集团截至2018年6月整体土储已经达到1310亿元,权益货值达到1061亿元,且主要分布在福建、环渤海、西南、长三角等中国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区域。据克而瑞统计,三盛集团2018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350亿元,且年均复合增长达到60%。安信证券认为,三盛集团未来会把房地产业务整合并注入三盛控股平台,以实现融资能力。

  本文开头的负面消息,显然让港股的投资者注意到了今年7月之后三盛集团即将大规模注入地产开发资产,并最终完成业务整合的预期。这可能是消息公布后,股价快速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常丹丹 HO016)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