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这轮楼市回暖3大原因,一瓢冷水泼来,哪些城市涨幅大被点名?

2019-04-21 19:19:59 和讯名家 

  正当大家还在为楼市回暖庆幸时,一瓢冷水泼过来,房住不炒的定位再次被重申,而住建部也对房价不该上涨的城市发出了预警。

  但是对于楼市回暖那是有客观基础的,不容否认,但也要从中吸取教训,哪些城市该回暖,具备持续回暖的条件,哪些城市是蹭热度,外强中干?

  最近,楼市回暖的声音不绝于耳,也让一些投机者利用机会大炒一把,其实本来回暖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对于一些城市而言,但是就怕过热,一些中介或炒房者不断制造各种抢房场面,有的没的都往这方面渲染,什么日光盘都是小儿科,秒光盘是常事,这自然会影响到我们的调控。

  调控是干什么的?就是防止市场大起大落的。

  市场过热就浇点冷水,市场过冷就刺激一下。要想防止再次出现这样的场面,就要分析楼市回暖的成因,才能有的放矢去解决实际问题。

  1、经历最严调控后取得一定成果。

  2018年号称史上最严的调控年,那么在这样严厉落实调控政策的年份,根据市场的表现,调控已经取得一定成绩,2019年市场回暖也就不奇怪了。

  2、一城一策政策微调刺激。

  既然调控取得了一定成效,而且调控也并没有全面放松,那么在分类调控、一城一策指导下,一些地方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之前我提醒过,这对地方和开发商来说是好事,有了自主权要比去年市场会好很多,但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不能作,否则会葬送到手的自主权。

  可是很显然,这个度并没有把握好,一些城市出现了过热。

  3、借户籍政策放开上演抢人卖房大戏。

  最近的新政策是,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

  这对很多城市犹如及时雨,不少城市开始发布各种优惠购房补贴,抢人才成了抢房子,大有突破限购的架势。

  楼市回暖不一定是坏事,但是什么城市都跟着凑热闹也不见得都是好事。

  这不仅仅是一个回暖不回暖的问题,而是不作不死,作完了就是把刚取得的回暖成绩毁于一旦,扑面而来的就是新一轮楼市政策收紧。

  4月19日,国家再次重申房住不炒,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

  紧接着,住建部也对部分房价波幅较大城市进行了预警提示。

  据新华社报道,住建部调研发现,一季度,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平稳,但部分热点城市住宅销售回暖、土地市场热度回升,需引起高度关注。

  房价波动幅度较大的城市是哪些城市呢?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3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数据显示,在统计的70个城市中,新房价格出现环比上涨的有65城,而2月份的数量为57城。

  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

  北上广深房价是两涨两跌,基本在接受范围之内,与房价稳定也是不谋而合。

  但是随后央视的报道中点名了几个城市,和去年同期相比,超过7成的城市房价同比涨幅有所扩大, 其中,呼和浩特(楼盘)、贵阳、丹东(楼盘)的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超过20%。

  35个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其中,南充(楼盘)(1.0%)、常德(楼盘)(1.5%)、锦州(楼盘)(1.5%)、秦皇岛(楼盘)(1.4%)等城市房价环比涨幅超过1%。

  这些名字不是随便说出来的,而是别有用意。

  自然资源部近日也下发通知要求,消化周期在36个月以上的,应停止供地;36~18个月的,要适当减少供地;

  18~12个月的,维持供地持平水平;12~6个月的,要增加供地;6个月以下的,要显著增加并加快供地。

  也不是说所有三四线城市都没有前途,在肯定部分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外,更对一些波动幅度过大的城市提出了警告,“房价波动明显的地方要加大调控力度”。

  最后引用人民日报的文章,无论是积分落户的超大特大城市,还是69个放开落户限制的大城市,分解落实城镇化的重点任务时,都要把防止房价大起大落作为前提条件,坚决避免投资投机者借机钻空子,同时不断精细化限购、限售、限价政策,满足刚性和改善型需求。

  也就是说,无论市场怎么变,对于刚改人群来说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市场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这个度自己好好揣摩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诸葛找房。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