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产城战略观察 |“产教融合”新政颁布,产城小镇或迎“产+教”新模式【第240期】

2019-10-26 19:01:21 和讯名家 

  图片来源:花瓣网

  产教融合绝非新概念,在5年的大讨论中,产教融合由简单的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逐步提升到国家人才制度安排,再升华到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接轨,服务于产业升级,并最终以《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落地,其中既是中央对教育问题的认知加深,又同样反映了国家对于宏观产业发展的诉求。

  产教融合政策的发展大概经历四个阶段: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在国家层面文件提出“产教融合”。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产教融合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产教融合迈入了新阶段。

  2019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发布《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将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方向。

  2019年7月,《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通过,10月正式颁布。

  将产教融合作为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

  本文主要基于产教融合政策背景、支持维度做简要解析,并对政策撬动产业园区、特色发展做简要评述

  1

  政策背景  - 中央为什么要出台产教融合?

  01

  产教融合是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基石

  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下行压力,产业结构亟待升级。

  当前,我国经济经济增长出现下行压力,产业结构急需升级,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不仅可以带动本产业,而且也可以刺激相关连带产业的共同升级,使其由粗放式经济增长向集约型过渡。

  并以其自发演化方式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推动等多种手段下促进经济增长。

  产教融合倾向于高端技术行业,将其融合释放巨大增量,推动产业升级。

  新兴高端产业的引领推动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意义尤为显著,它能有效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压力。

  而产教融合因其倾向于高端技术行业,并在融合之后能够释放巨大经济增量,使其能够通过融合带动新兴高端产业发展,并以此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本文主要聚焦于产教融合对产业地产方面作用和影响。

  02产教融合最终目的在于“教育链”与“产业链”接轨

  当前,教育链与产业链脱节是我国面临尤为现实的问题。

  例如现在许多中专、职业院校的老师技术水平落后,甚至应用的还是二三十年的技术,与当下自动化机器设备难以匹配,导致学生刚毕业投入工作岗位会出现技术与岗位难以契合的困局,影响企业效率。

  德国产教融合最大的特点体现就是其双元制教学模式,有效地衔接了教育链与产业链。

  所谓双元,一元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指的是企业或公共事业等校外实训基地,主要职能让学生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方面专业培训。

  通过学院内理论教学和培训企业的实践教学交替进行,最终培养出理论与技术双优的人才,为德国工业发展提供高水准的技术人才,这也是德国工业长期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教育链与产业链难以接轨,教育便无法实现人才精准培养,学校输入的人才也难与企业需求匹配。

  长此以往便会出现教育链与人才链失衡、人才链与产业链失配现象。

  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当许多职业院校技术与当下难以匹配导致职业院校教育链与产业链出现脱节时,培养的人才自然也无法有效对接到企业。

  众所周知,创新能力一直是企业发展背后的基石。

  一旦人才无法精准对应产业,其所具有的创新能力也无法应用到相关企业,就会出现创新链与产业链难以匹配的困局,此时人才链与创新链也容易失衡。

  当前我国高校就存在创新型科研成果转化难困境。据悉,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而美国在90年代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就已经达到了80%。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直接导致很多科研人才花费一定经费以及时间研究的创新型项目与市场失配。

  在这样的局面下,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自然无法匹配,形成有效连接。

  图:四种链条链接模式

  产教融合能够有效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链接。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与产业界已习惯于各自“单干”,而产教融合能够将双方的优势都放大,它能够有效实现人才精准培养、以及学校人才输出和企业人才输入的精准对接,解决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产业人才紧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实现“1+1>2”优势局面。

  并且通过产教融合发展,不仅可以补齐教育人才短板,通过人才具有的创新能力,又能补齐产业创新短板。

  有助于提高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以及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衔接,转为“良性循环”。

  现在我国已经把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作为推进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成为一项国家级战略举措。

  2

  “企业、行业、城市”三大维度+“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模式

  01

  企业、行业、城市三大维度

  政策并不仅仅包含产教融合型企业,并由此上升到产教融合型行业、城市。

  以此发挥企业激活市场机制、行业聚合协调以及城市改革资源承载的作用。

  并规定通过五年努力,在全国建设5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以及1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02

  产教融合型企业构建“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

  其中,土地支持最为重要,在当下土地获取难度逐渐加大基础上,如果政策能够给予企业一定土地支持,无疑会给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潜力。

  金融、信用机构支持产教融合会以回款偏中短期的项目为主。

  而财政会从更高层面来统筹教育资源,包括以政府付费和直接投资模式建设相关项目,针对企业和院校的产教融合补贴经费,以及贫困生补贴等。

  03

  参评双一流,职业教育+高等院校多级别科教力量支持

  政策给予不同级别教育不同的支持方式。

  政策既给予允许符合条件的试点企业在岗职工以工学交替等方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

  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校企共招、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并以“双一流”建设评价为先导,探索建立产教融合发展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支持各类高校推进产教融合创新,给予高级别教育支持。

  这能够有效让“双一流”高校优秀的科研力量下沉,以此支持产教融合。

  3

  “产学研用”的有效结合,政府解决前期重资产问题

  01

  政策体量大,覆盖面宽

  政策试点布局涵盖5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以及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和1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政策体量之大是史无前例的,而且依次覆盖企业、行业、城市全方位领域。

  政策之所以统筹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企业等3类试点对象,就是要发挥城市承载、行业聚合、企业主体作用。

  城市试点是基础节点,发挥政府统筹市域内资源和政策作用,压实试点任务和责任;

  行业试点是重要支点,推动产教融合在特定领域集聚发展,更好落实教育、人才政策和产业政策组合叠加。

  企业试点是核心重点,激发企业微观主体活力,让更多企业积极参与,发挥重要主体作用。

  02政策纵深度强

  政策由企业延伸到行业,再延伸到城市,最终构建教育产城。

  政策覆盖领域之所以由企业延展到行业乃至城市,正是考虑到尽管不是任何行业都适合产教融合,但某些行业在“产教融合”之后会释放巨大增量,例如芯片制造行业就是标准的“产教融合型”行业。

  它更多集中在这种高端技术的融合,并通过行业聚集作用,能够带动相应企业的发展。

  并在行业以及企业的发展基础之上,最终形成“产教融合”城市。

  当一个城市的产业和教育能够真正融合之后,我们就可以把它理解为教育产城。

  众所周知,二战后,日本东芝、三菱重工等一批企业的崛起就是依靠筑波科学城等高科技教育产城。

  通过将“产学研”与“用”有效结合,形成高校研发成果的直接转化。

  而非单纯的企业在市场上的运作,而是通过企业市场化运作,明细市场要求,准确反馈到研发板块,再通过人才创新引领研发成果,准确应用到企业,再推广到市场,真正形成教育链与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产学研”与“用”的结合。

  最终,产教融合型城市的规划也将倾向于类似日本筑波科学城那样,最终形成研究教育区以及周边开发区两个区域,并在保留各区特色的基础上,实现综合、统一的风格。

  研究教育区内涵盖研究机构、私立大学等一批研究机构、高校。而周边开发区与研究教育区发展相协调,提前建设公共设施。

  图:日本筑波科学城规划结构

  4

  产教融合对于产业园区与特色小镇发展的机遇

  产教融合,作为国家一项新兴战略举措,因其覆盖领域广,纵深度强等特点,将对我国教育领域、产业领域、乃至创新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产业地产因其本身易融合“产教”属性,将受到最为直观的影响。

  01

  产业园区与学校的深度融合,用工、研发与土地方面问题或得到改善

  当下中国的产业园区功能仍旧相对单一。

  缺乏相应的配套融合,更多的还是厂房的聚合、员工上下班聚离之地,更无法有效地与区域以及城市相融。

  通过产教融合,未来园区可能就会形成这样一个场景:园区不再单单只是厂房的排列组合,将会拥有自己的附属教育板块,并配套相关学校、食堂、研发中心、展示中心、交流平台等设施,形成“工人、学生、高级科研技术人员”齐聚的局面。

  在园区高端人才引领以及学生支持下,整个园区体系在产教融合之后会被盘活。

  也能让学生接受的教育与后续工作匹配,形成“产学研”与“用”的快速转化,最终构建起全新的生态体系园区。

  图:未来产业园区规划与人员结构

  02技术学校与远郊小镇的深度融合,远郊小镇特色更易构筑

  现在特色小镇方面的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迁入难”困境,位置的偏远以及配套设施的欠缺使得人并不愿意去生活和工作。

  人员难以聚集,使得现在特色小镇的功能更多还是集中在旅游,也无法有效解决当地人就业问题,难以促进区域发展并由此带动新型城镇化。

  此时是否能够将特色小镇的发展与“产教融合”有机构建起来也值得探索。

  通过产教融合,未来的特色小镇也可能形成这样的局面,拥有相关的高校配套,科研机构,再利用产教融合在小镇内叠加相关专业产业,最终构建起小镇研究教育区与周边产业开发(居住用地、旅游区域、商业配套等)的融合发展。

  并让真正学技术的同学有效参与到特色小镇的建设中,促进小镇的发展。

  图:小镇与产教融合的结合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亿翰智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