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某楼盘在拿地后,用了半年的时间只干了一件事,挖山。
然后在盖房之前,在山上先建好了一个悬浮会所,和一座观星天文台。
我对此的理解是,这个项目地段实在偏远,地势高,借由这个特点打造的一个噱头。
为了克服地块位置的不佳,点想出各种各样的招数,来削弱地段的抗性。
实际上,在未来小区交付,业主能够使用到天文台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
为了卖房,开发商可以有多拼?
竞争越激烈,拼的方式就越多种多样。
有些惊艳眼球,有些深入人心,也有些让人匪夷所思。
在没看到下面几个真实案例之前,我从未想过,开发商竟然还可以如此卖房...
一楼盘将户型图,用人体彩绘的方式,印在女模特身上。
毫无意外,用这样的方法,它一下便登上了各种渠道的热搜头条,“一夜爆红”。
后来,媒体揭露这是一个建于集体土地上的小产权房,用于营销上的成本就不多,想要吸引更多客户到项目看房,想出了这么一个毁三观的方法。
后来的结局,也可想而知了,第二天就被工商部门查封,因涉嫌违反广告法,停工整改。
为了吸睛,踩了红线,得不偿失。
这样卖房的方式,是我见过最自我毁灭型的。
还有这个让人看不懂“背黑锅”事件营销,到底是谁想出来的?
地铁上商场里,一群年轻人各背着一口黑锅。
乍一看,以为是大学生社团在做行为艺术表演。
实际上,是一家商业公寓项目的在街头的地推活动。
我更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就收到通知,要为这个“背黑锅”的项目,写一篇软文。
于是,我尝试着去深入理解这个项目事件营销的背后逻辑。
仔细一看,每个背锅侠背后都印着很短的句子。
写着“公寓采光效果差”,“公寓没有燃气入户”,“公寓公摊大厨房小”,“公寓走道狭小阴暗”...
都是大家深谙的,一系列商业公寓的缺点。
我也能理解,营销团队想要表达的观点,是自家推出的产品有别于一般商业公寓,是采光好,通风好,又通燃气的。
于是,就有了“XXX楼盘不为商业公寓背锅”这么一个创意。
可却用了这么一个故弄玄虚的方法,让人记住的,不是项目名字,也不是产品特点,而是那么一口,锅。
结果最后变成一个问号和一堆困惑。
果然到今天网上一查,2年过去,这个“背黑锅”的商业公寓,只卖了不到三成。
这样的结果,最后就是失败的。
我一年能收到开发商送的各式早餐,大概几十份,仅仅因为公司在地铁口。
除了肯德基,麦当劳早餐,还有情人节的玫瑰花一朵,三八妇女节的气球一个,中秋节的月饼一个...
在获客成本十分昂贵的今天,用成本5元左右,在地铁口给白领送早餐,可以获得一个精准客户的电话号码,算是比较实惠的方法。
开发商一般会选择在城市里核心地段商务CBD的地铁口,针对整个城市的商务人群做推广。
不同定位的项目,有不同的受众,就如同三产房也会在菜场给大爷大妈发传单一样。
当然,这样的地推方式属于广撒网的一种,虽然没有那么精准,但是立竿见影。
除了在营销,获客方式上,花样百出。
在卖房优惠上的炒作噱头,也是百花齐放的。
过去买房子,只能用白花花的银子,现在石头都能换房子,开发商也是蛮拼的。
在福州,一家房地产百强企业针对两个楼盘,推出“石头换房子”模式。
怎么置换呢?
首先开发商直接找市场公认的雕刻名家进行置换其次石雕作品只能抵一半的购房款,剩下购房款须全部支付现款,或支付首付后,部分办理银行贷款,置换的寿山石雕价值约400万元。
还有一个叫做金辉淮安国际住区,推出“凭永辉购物小票,购买高层住宅,享每套高10万元优惠”的购房活动。
后来了解到,项目和永辉超市(601933,股吧)是战略合作关系,因此购房者拿着永辉超市任意一张有消费的购物小票,购房优惠就升级为“存1万抵10万”。
注意,这是在楼盘本身就有的1万抵9万房款的基础上,开发商和超市是战略合作关系,拿着超市购物小票,可以多优惠1万元。
这都不算什么,在疫情期间,我看到某开发商针对购房客户,“重磅”推出了“买房送价值268元爱奇艺会员一年”的活动。
买一套房,就能成为尊贵的爱奇艺会员,你动心不动心。
宅在家没事干,看综艺要付费,又不愿意花269元成为视频会员?
没事,那就花几百万买个房吧,轻松搞掂。
当然,以上都是一些非常规的操作,大家可以用轻松的眼光去看即可。
毕竟,我们现在的很多人,是绝对不会选择这样的开发商做的产品的。
这种情况也多出现在比较粗放的市场里,和一些小开发商身上。
在如今这个更加精细化的市场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开发商为了卖房,会对一些城市配套,做一些修缮,做各方面的一点点的优化。
比如,中兴路壹号会给周边的小区外墙进行统一的喷绘,改造整个片区的城市面貌。
比如,对住区路口市政道路的改造,成为了成为万科在上海的一个传统。
可以说,殊途同归,大部分项目的营销都是为了卖房而服务。
但其实,不论是做营销还是做产品,每个项目会有不同的策略,采用不同的方法。
归根结底是对项目,对客户以及对企业的态度决定的。
一流的开发商会选择一流的方式卖房,最高级的带货方式,就是用产品打动你。
而想用博眼球,虚假优惠,低俗营销方式来吸引客户的,也有少数成功的案例。
不过最终也只能,赚赚一时的快钱,然后消失了而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