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房地产市场受疫情的影响基本消退,多指标降幅进一步收窄。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6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房企到位资金等多指标降幅连续5个月收窄,其中,开发投资增速年内首次转正,6月单月销售指标已连续2个月同比上涨,房企到位资金持续改善,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及个人按揭贷款增速均由负转正。
业内人士认为,6月全国房地产投资开始全面复苏,销售指标也宣布疫情对市场的影响已经过去,房企资金到位状况在不断改善。预计下半年,销售市场将继续升温,全年楼市成交依然有望接近或者超过2019年创造的历史记录,同时,在金融流动性加强的情况下,房企到位资金各项指标将继续呈上行走势。
开发投资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
从投资情况看,数据显示,1—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2780亿元,同比增长1.9%, 1—5月份为下降0.3%。房屋新开工面积9753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6%,降幅收窄5.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796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9%,降幅比1—5月份收窄7.2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4036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回落1.2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一季度为同比下降7.7%,1-6月该指标年内首次转正。
对此,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在今年前5个月持续为负的情况下在6月首次转正,进一步体现了楼市发展的韧劲,将进一步增强房企对于房地产市场投资的信心。新开工面积指标降幅收窄,说明各地房企开工节奏正不断加快。土地购置指标虽保持负增长的态势,但跌幅在明显收窄,而且预计在1-7月份就有望转正。这也和近期各地政府积极供地、房企拿地热度增加等有关。
“整体看,疫情的影响在快速地过去。6月全国房地产投资开始全面复苏,从南到北,开工逐渐正常,大部分城市楼市都出现了明显恢复。”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说。
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也认为,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速同比由负转正至1.9%,说明市场逐渐进入平稳修复期。土地购置面积累计同比下降0.9%,降幅大幅收窄,但6月土地购置单价下行,原因在于前期优质高价地块占比较高,拉高单价基数。随着市场成交量逐渐恢复去年同期水平,土地供应结构开始调整,高单价地块数量减少,市场恢复平稳。
单月销售指标已连续2个月同比上涨
▲▲▲
从销售情况看,数据显示,1—6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6940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4%,降幅比1—5月份收窄3.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66895亿元,同比下降5.4%,降幅比1—5月份收窄5.2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从6月单月的商品房销售情况看,市场在快速恢复。
据张大伟统计,今年6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20701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为20626亿元。而去年6月,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为20268万平方米和18925亿元。
“单月房地产销售数据已连续2个月同比上涨,这是疫情后第一次出现。”张大伟说,疫情基本平稳了,各地经济都在快速复苏,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6月平均恢复水平已经超过了去年同期的100%,大部分区域已经开始超过之前水平。
严跃进也认为,销售数据跌幅快速收窄,说明当前房屋交易比预期的要好很多。到了下半年,预计各地供应节奏依然会加快,包括信贷政策等支持力度加大,有助于推动销售数据的上升。
在张大伟看来,5-6月单月的房地产数据已经宣布疫情对市场的影响已经过去,后续市场将继续持续升温。虽然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5.4%,但按照5-6月份单月上涨数据看,全年楼市成交依然有望接近或者超过2019年创造的历史记录。
房企资金状况持续改善
▲▲▲
从房企资金情况看,数据显示,1—6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83344亿元,同比下降1.9%,降幅比1—5月份收窄4.2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13792亿元,同比增长3.5%;利用外资46亿元,同比增长8.0%;自筹资金26943亿元,同比增长0.8%;定金及预收款26474亿元,同比下降7.0%;个人按揭贷款13202亿元,同比增长3.1%。
“从数据看,房企资金到位状况在不断改善,进一步说明随着央行等金融政策的宽松,房企的资金面在改善。”严跃进说,从结构分类上看,国内贷款、个人按揭贷款等数据均由负转正,这客观上都说明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比较宽松,其利好房企开发贷款和销售款的到账。
潘浩也认为,上半年受融资利率下行影响,房企到位资金累计增速同比持续收窄至-1.9%,下半年,随着房地产销售情况的逐渐恢复,到位资金累计增速同比预计将继续保持上行走势。分项来看,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及个人按揭贷款累计同比均由负转正至3.5%、0.8%和3.1%,已超过去年同期水平,下半年,随着国内疫情好转,复工复产进一步推进,在金融流动性加强的情况下,房企境内的融资环境也将持续向好,预计房企到位资金各项指标将继续呈上行走势。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证券时报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