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企请思考③ | 大型物企收并购活跃度高达80% 透视物企当下“规模焦虑”

2021-01-13 22:02:40 和讯房产  宋虹姗

 

物业行业拉响收并购战的号角,在2020年已形成现象。

据亿翰旗下物业机构嘉和家业统计,2020年,上市物企披露的有效收购事件共76起,共花费金额107亿元,而2019年的有效收并购事件仅达27起。?

2021年的第一笔物企收购事项在1月7日,旭辉控股旗下的物管上市平台永升生活服务(1995.HK)斥资4.34亿人民币收购桂林彰泰服务65%股权。

收并购为物企增加了规模扩张能力,花旗指出,合作预期为永升生活增加总楼面780万平方米管理面积及2,200万平方米合约面积。

但显然,不同规模物企的收并购的活跃度、策略大不相同,最后赋能给企业的营收、在资本市场的认可度也不尽相同。

其次,处于高速“跑马圈地”背景下,收并购也可能给物企带来不良影响。碧桂园服务执行董事兼总裁李长江谈到收并购问题时就表示:“企业务必想清楚为什么收并购,以防出现"消化不良"”。

毕马威北方区房地产合伙人高松也指出:“物企操作收购时,要注意剥离不良资产。”

不同规模物企收并购表现分化

不同规模的物业企业,由于成长需求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收并购活跃度和标的类型。

目前已上市的39家物业企业中,在管规模在0.5-1.0亿平方米之间的大型物业企业收并购的活跃度最高,80%的大型物企均成功进行了收并购,全年共成功实施35项收并购事件,占全年收并购事件的47.3%。

分类标准:按2019年末物业企业在管规模分类(在管面积低于1000万㎡的成长型物企的收并购,以区域性物企为主,整体活跃度较低。)

观察不同规模物企收并购的公司发现,在管面积超1亿㎡的超大型物企以开展增值服务类标的企业为主,同时兼顾优质物业企业标的。去年超大型物业企业收并购主要是以碧桂园服务为代表,重点发力电梯广告、环卫等增值服务业务。

处于大型、中型规模的物企还处于规模扩张的状态,以收并购物业公司为主,大型物企更追求“规模经济”的效益。

(大型物企在2020年大力开展住宅类物业以外的商业、办公类非住宅类物业,标的选择偏向于全国化)

(中型物企的标的选择多样性更高)

在管面积在1000-5000万㎡的中型物企,收并购的背后驱动力更多是被当做是一种上市的途径。

而自港交所颁布上市最低盈利门槛的新规以来,引发了一部分中型物企对规模的焦虑,更将启动中小物业公司之间新一轮的并购潮。

港股新规

1.?港交所日前向市场发布咨询函,拟提高主板盈利要求:方案一三年盈利提高到港币1.25亿元,方案二提高到 1.5亿元,自2021年7月1日开始实施。

2.?2021年7月1日前递表沿用旧规则。

3.?如果按照近一年的利润高于6000万港币计算的话,相当于年收入高于6亿元港币,如果基础物业服务收入占 比80%的话,那么物业公司在管面积得在2000万平米以上。

根据嘉和家业监测,目前仍有超100家物业企业拟上市,其中50%已启动上市计划,拟于2021年交表上市,但在“新规”盈利能力门槛提高的情况下,预计将有超30%的企业会被拒之门外。

另外,物业公司将在今年7.1前扎堆递表,而如果想在明年7.1前递表,在去年底必须启动IPO工作。行业到了真正需要突破、升级的时刻。

规模与利润,恒久的辩题

以2020年物企收购的PE均值情况看,这场并购潮似乎还处于资本游戏的狂欢当中。

君茂资本研究总监刘娜认为,物业行业是典型的轻资本投入、轻资产运营的公司,可标准化复制的能力较强,扩张的效率理论上可以做到很高,这也是这个行业吸引众多投资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020年物业企业收并购的平均PE为15.2,较2019年上升1.6,其中,超大型物业企业进行收并购过程中的PE相对较稳定,而中型及成长型物业企业的收并购的代价在快速提升。

实际上,一部分处于中小规模物企还是“抢手货”,正准备待价而沽、“卖身”给大型物企以获得较高的溢价。

原因是2019年至今新上市的物业企业中有62%为中小型物企。而这些企业均处于“企业扩张”的关键时期,且企业多为区域性物业。导致收购的最终实行的主动权及议价权更多掌控在标的企业中,在供求关系的趋势下,使得中小企业的收并购项目整体PE值快速提升。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物管行业通过收并购做大规模过程中,资本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目前被收并购标的动辄十几倍的PE,的确是有些不理性。

而大幅并购真的能给物企带来利润的快速增长吗?以靠收并购在资本市场讲好故事的永升生活服务来说,并购之后是否会对整体毛利率带来影响,依旧需要市场与时间的检验。

但并购彰泰短期为永升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带来利好。除股价在当日获得近15%的涨幅,花旗也后续将永升的目标价由23.8港元升至30港元,给 “买入”评级。

而绿城服务在2019年以41倍PE收购MAG,的确使当年教育方面的收入同比增长高达436%。

透视种种收购行为下,高盛投行一工作人员表示:从资本角度看,物企以较高估值收购小型物业公司,扩充在管面积,是为了以便上市后索要更高市盈率,这是资本的游戏。

“想清楚了”再做收并购

“规模增长过快后,客户满意度下降怎么办?”

“物企在做的一些低收益的并购案,收购完之后全是比自身的平均物业费还要低,收购到的企业,到底价值在哪里?”

以常规并购方式为例,作为物业扩张的主要手段之一,并购成本最高,并且有可能并购进来质量不高的楼盘,影响后续整体的盈利能力。

这是睿信咨询董事总经理郝炬分享的一些物业企业正出现的问题。

一些企业通过规模扩张后得到资本市场的募资,既有募到钱的幸福,也有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压力和紧张焦灼。郝炬提出,企业需要冷静思考,审视一下未来发展的思路是什么。

另外,并购后的整合是企业的融合过程,整合的成功决定了投资的成败。业内人士观察,2013年至今,拿到控股权但没有并表的企业很多,甚至合作之后业绩大量萎缩的也不在少数。花了钱并不了表,管理人员派不进去,项目大量丢失,利润大幅下滑,还不如把钱放在银行里,一些企业把物业这种轻资产项目用重资产进行估值并购。

第一服务副总经理黄云峰称,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要达到资本市场的认可,要维持市值、收入的增长,利润高于40%以上才能稳定市值,这也是2020年很多并购案并没有大规模的拉升股价的原因之一。

黄云峰预测,2021年物业企业的收并购情况会很乱,“因为每家企业拿了这些钱怎么花出去,很多企业是没有想好的,也就是后面引发的整合的问题点。”

碧桂园服务执行董事兼总裁李长江分享,碧桂园物业、碧桂园服务每一年谈的物业公司非常多,但是真正签字付款非常少,因为最主要的是企业之间的融入问题。

这之中包括团队融入、机制融入、标准融入、文化的融入,实际上物企之间从并购不解决这些问题,带来的是“消化不良”,不仅没有达成目标,并且还把身体搞坏了。因此,企业把控风险,增强内外部的吸引力,同时要将收并购回来进行后评估,然后反馈给前线的团队。

不过回归根本,还是要明确当下的行业发展情况,想清楚了再进行并购动作。此外,持续创新品质是基础,清楚自身优势、明确未来的路在哪里,以及真正的是好服务才是万有引力。

 

 

(责任编辑:徐帅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