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华:武汉落户新政,创造出一大把新房票吗?

2021-09-12 13:32:58 观点地产网 

9月11日,武汉出台落户新政。

这条新政,被解读为当前楼市的“大礼包”。这种说法有些片面。更准确地说,是武汉城市人口的大礼包。

新政有效期5年。主要内容有六条:

1.明确引进企业员工落户条件。对市、区人民政府研究同意引进且注册资本和纳税落地的大型企业、总部企业、产业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型企业等有关重点企事业单位,单位缴纳武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武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及个人所得税、有合法稳定住所(含合法租赁住房)的,单位职工可申请落户。成建制迁入武汉的企事业单位,符合上述条件的可成建制申请落户。

解读:最近两年,几家大型央企搬迁到武汉,这一条新政解决他们的户口问题。今后,区政府认定的企业也可享受落户福利。

2.调整就业创业落户条件。男不满45周岁、女不满35周岁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在新城区(包括蔡甸、江夏、东西湖、黄陂、新洲区,下同)、功能区(包括东湖高新(600133,股吧)区、武汉经开区〈汉南区〉、武汉化工区,下同)就业创业的,由就业创业满2年调整为就业单位缴纳或者个人(含灵活就业人员,下同)缴纳本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连续6个月以上(不含补缴),创业的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均可申请落户。

解读:连续6个月,创造了很多新房票。但这些人有限定,进入新城区与功能区。

3.调整随迁落户条件。夫妻、子女随迁申办户口,将在本市有合法自有房屋的条件调整为在本市有合法稳定住所(含合法租赁住房)。中心城区(包括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东湖风景区,下同)夫妻随迁的申办户口条件,由夫妻登记结婚满5年放宽至夫妻登记结婚满1年。

解读:租房都能落户。

4.调整大学生落户及随迁条件。积极推动高等院校在校生、毕业生在汉落户,大学生年龄条件不变,大学生的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可随迁落户。

解读:与目前执行的一样,明确了配偶与子女的落户。

5.推行积分入户常态化。增加“合法稳定住所、社保缴纳年限、持有效居住证年限”分值,调整稳定就业、稳定居住等基础指标权重,由占总分值50%调增到占比60%,保障长期在汉工作生活的普通劳动者落户。探索积分入户常态化申办机制,由每年集中受理一次调整为常态受理,申请人达到规定积分值即可办理落户。

解读:帮助更多普通劳动者落户武汉。相比武汉周边的城市而言,武汉的省会城市魅力还是大一点。这里有更好的学校、医院与商场。

6.调整新城区户籍人员迁入功能区、中心城区条件。新城区户籍人员在中心城区、功能区有自有产权房屋,并在中心城区、功能区就业创业的,由就业创业满2年调整为就业单位缴纳或者个人缴纳本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连续1年以上(不含补缴),创业的正常经营1年以上,均可申请落户。

解读:社保1年,很低的门槛。

这条新政,并不是为楼市而出,但间接利好楼市。

落户新政出台的背景是,落实国家与湖北深化户籍改革的总体部署,提升武汉人口流入吸引力,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战略,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与当前的楼市没有一丝关系。

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是人与产业的竞争。人是市场化最关键的要数。高质量人才和人力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愿意留在哪里,产业也会跟到哪里。反过来也是如此。

这一次,与以往不同的是,

坚持普惠公平原则,将改革红利进一步向普通劳动者倾斜,积极推动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共同富裕的第一步。

尊重群众意愿,施行“宜城则城、宜乡则乡、来去自由”的落户政策,进一步优化流程、简化环节、拓展渠道,满足广大市民追求美好生活愿景的迫切需求,建设幸福宜居武汉。

来去自由,如果有人在武汉买了新房后,户口马上迁走。如何有效避免这种投机的城市移民?

同时,把握武汉都市圈发展大势、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顺应产业化升级需求,推进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

落户新政,最直接的影响是,创造出新房票,为武汉楼市创造增量。

其次,大量人口的落户,也必将带来教育与医疗等公共资源的紧缺。目前占据优质教育配套的房产,价值将更稀缺。

第三,它是为武汉打造超大城市的人口底盘。1600-2000万的人口长期目标,必须有刺激的人口政策,而不是靠现有居民“生”出来,也不能全部指望与周边城市的人口合并。

在坚持房住不炒、住有所居的政策不变背景下,我们用落户新政,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英雄之城,活力武汉、宜居武汉,欢迎天下客,加入到国家中心城市与五个中心的建设大潮中来。

来了,就是武汉人!

文|杨光华(地产写字人)

(责任编辑: HN666)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