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背景下,2021年12月中旬,财政部向各地提前下达1.46万亿元2022年新增专项债额度。春节假期结束后,湖北省、福建省、陕西省等多地已经举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农历春节结束后,A股迎来了基建带来的开门红,与基建直接相关的水泥板块一周内上涨超过6%,建筑板块出现了5%左右的涨幅,海螺水泥(600585)、中国电建(601669)、冀东装备(000856)等相关公司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
多家券商机构第一时间发布研报看好基建行业前景,基建的周期似乎已经到来。
稳增长下 重提基建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基建都充当了“救火队”的角色,2011年12月、2014年12月中央定调“稳增长”,次年则基建发力,对冲了地产投资下行压力。2008年12月、2018年12月,外贸下行,基建、地产同时发力,助力经济平稳发展。
2022年再次重提“稳增长”,但是当下地产已尽显疲态。上一轮的“两条腿”当下变成了“独轮车”,基建成为了稳增长最有希望的发力点。基建与地产有着较多相似之处,都是建筑材料的消耗大户,同房地产相比除了金融属性较弱外,产业结构大体类似。
当下,基建大体被拆分成了新基建和老基建两类,不论新老基建都是未来发力的方向,老基建不必多说,是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抓手,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更多的地方债务。
新基建增速较快,但规模较小,当下新基建在基建中的占比在15%—20%之间。
由于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商业发展需要,新基建有望在未来超过老基建。当下,新基建中占比较大的新能源相关行业,在碳中和、碳达峰的背景下有望获得更多扶持,随着新能源车的兴起,也会继续带动新基建的发展。
匿名产业基建人士表示,新基建的投资中大致七成来自财政支出,三成来自民间资本或金融机构,当下看主要是相关企业和产业基金,但是盈利模式还在摸索,目前都是通过股权分红获利、出售股权退出。
地方政府也愿意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基建投资领域,但是当下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过去基建项目中曾通过外包经营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但评价褒贬不一,不一定适合引入到新基建中,模式还需要继续探索。
钱从哪里来?
虽然有利好政策,但是实施起来则需要投入真金白银,钱从哪里来?
短期看,基建支出依赖公共财政,Wind数据统计,2022年1月各地发行地方债规模为698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3365.64亿元,近乎翻倍。
用途上,于城乡、市政和产业园区基建的专项债占比42.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占比18.3%,近60%直接投向了基建。
2022年可能还会投入更多的资金,中信证券(600030)联席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预计一季度新增专项债发行量将在1万亿以上。在同时考虑去年专项债的结余与城投融资约束后,预计今年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速将在5%以上,乐观的情形下有望达到10%。
或受此影响,基建板块公司迎来普涨潮,甚至衍生到下游的建材行业都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长期以来基建投入都大部分依赖政府投资,但,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加重,债务风险加大,同时,各地的财政收入形势紧张,但是基建行业所需的资金却越来越多。新基建的出现或使得各地政府的财政负担进一步加大。
基建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大量资金的行业,过去尚有城投平台可以周转,少了这层助力资金上只会更难,当下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是对重资产进行资本化,但国内目前还在试点中,尚无成熟的解决方案。
赛迪研究预计,到2025年,新基建七大领域的直接投资将达10万亿元左右。另有研究机构估算称,2020年中国新基建投资规模超万亿元人民币,未来新基建投资在基建投资中的占比将逐步提高至15%-20%左右,到2025年带动累计投资规模有望达到20万亿元。
未来基建行业投资规模有望达到百万亿元, 这巨额投资靠专项债融资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量社会资本介入。
上述匿名产业基金人士表示,基建投资过去更像是一场赌博,投入资金后很可能会用土地、股权或是税收减免等诸多方式体现,并没有太多固定模式,随着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提出,有望迎来行业秩序重塑。
基建行业当下还存在融资模式单一,融资工具创新不足的问题。上述匿名产业基金人士表示,当下大量的基建项目投资还需依赖发债和银行借贷,且并无更多路径,如果未来能够与更多的与投资机构和信托基金合作则有望打通更多的渠道,降低基建行业融资难度。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基建REITs开始试点,反响不错,作为国内的新金融产品也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已经发行的十几支REITs涨幅大多超过了上证指数同期水平。
投入与增长的平衡
虽然基建当下如火如荼,但是也有人出来泼了一盆冷水,德邦证券的一篇研报指出,过去三年,每年市场都对高基建高增长抱有期待,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
有观点认为,2019 年认为在2018年低增长后基建增速会重回5-10%的水平,2020年认为疫情冲击下基建托底和3.75万亿专项债与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会带来高增长,2021年认为财政后置会带来下半年基建发力。
但是2019年 、2020年和2021年增速是3.33%、3.41%和0.21%,利好政策频出,但高增长并未如期而至,德邦证券宏观分析师芦哲认为主要原因是基建面临的约束仍较多,平稳增长将是以后的常态。
2021年专项债额度高达3.65万亿,但基建增速仍然创下0.21%的历史低值。对于专项债的高额度和基建投资的低增速形成对比,德邦证券认为,从专项债来看,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发行偏慢,迟迟未形成实物工作量;二是项目管理存在问题,优质项目缺乏,部分项目前期论证不足;三是专项债重发行轻管理。
虽然,当下资本市场基建公司备受追捧,但是一季度基建增速不宜乐观。
停工的项目数也多于去年。1月24日,百年建筑网对 14890 个施工项目进行调研,仅有 11.4% 的项目预计春节不停工,比去年减少了约20个百分点。2018年以来,基建较高的年度增速是略高于3%。今年一季度在基建稳增长情况下,当季增速或许能达到5%以上,但很难回到两位数时代。
老基建很难回到过去的两位数时代,且过去三年每年春天都有一波对于基建的乐观预期但都无疾而终。
另一方面,新基建作为一个近年产生的新概念还没有更多相关数据,但是当下开始出现了老基建出现过的一些问题,较为典型的就是供需错配、空置率高。科智咨询发布的《2020-2021年上海及周边地区IDC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上海地区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市场中,持续增长的需求和较高的空置率共存,呈现出供需错配的现象。2020年上海地区IDC机房平均空置率为16.4%,部分数据中心空置率超过了40%。
政策利好,资本涌入,造就了新基建项目的兴起,但是当下看已经出现了过度炒作的现象,若未来政策倾斜变小,那这些数据中心又将如何?基建稳增长,是古今中外适用的逻辑,但时至今日应该更科学理性的看待基建投资。
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