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中国的这次业绩会 为地产同仁带去了希望

2022-03-24 10:09:59 和讯房产  杨羚强

  几年前,可能谁都没有想过,绿城会在温度创新低的楼市“寒冬”里,稳若泰山,成为房地产行业最安全的几家企业之一。

  3月23日公布的2022年业绩,无论是从净负债率、扣除预售款后的负债率、现金短债比等偿债指标,还是收入、利润、净资产增幅等利润指标看,都让绿城有资格跻身行业最健康、最优秀的房企行列。

  而正是因为过去几年发生在绿城中国身上的一系列变化,让遇困的地产同行们看到活下去,并重新取得稳步发展的希望。绿城在坚持高品质的同时,实现的去杠杆、高效能、高增长,也许同样可以在其他同行身上复制。绿城中国的这次业绩会 为地产同仁带去了希望


  财报季里的明星

  在今年的财报季正式开始前,几乎没有人看好房地产企业公布的财务数据。

  但是,绿城中国公布的业绩,让悲观的投资者看到了希望,也为羸弱的港股和A股地产板块赢得了一点信心。

  2021年度绿城的业绩:营业收入增长52.4%,核心净利增长44.4%,每股盈利增长了24.8%;合同销售总额达到3509亿元,同比增加21%,排名全国第七;销售增速TOP10第一,回款率达到106%;已售未结金额达到3308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776亿元。

  最重要的是,不仅业绩漂亮,绿城还足够“健康”。

  净负债率只有52%,较2020年下降11.8个百分点;融资成本下降了0.3%,全年平均成本仅4.6%;现金短债比达到2.2,又较2020年有所提高。账面上持有的现金715亿元,也比2020年多。投资者也透过财报看到了绿城中国的价值,后者收市报价13.22港元,涨幅达到8.36%,而同期港股内房股板块的平均涨幅只有0.98%。

  远超板块内其他股票的涨幅,可以看出市场对绿城中国的肯定。

  用三年时间“调理”

  绿城的管理团队从三年前开始,就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理”。执行董事、副总裁李骏说,绿城在坚守高品质的同时,努力提升效率,依靠成熟的产品体系,大幅缩短了从设计到申报施工许可证的时间。同时,绿城利用了强大的数字化体系,实现管理、销售、推广、交易、服务等全流程,优化客户体验的同时,还加强了内控。

  今年,绿城的人均销售额已经从9340万元,提高至1.05亿元。

  改变的不仅是人效,土地储备结构也日渐合理。目前绿城的土地储备有74%处于一二线城市,处于三四线城市的只有25%。

  另外,绿城的集采应用率达到97.8%,在保证品质的情况下,将成本降低了1.26%。另外,绿城的成本管控,以客户的敏感点来优化设计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施工浪费,有利地提升了毛利水平。

  另外,借助多元地融资工具,不断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财务成本。今年1月发行的一笔4亿美元的增信债券,利率甚至只有2.3%。

  将迎来稳固发展期

  事实上,绿城所做的事,其他的很多企业也在做,不同的是绿城中国董事会主席张亚东对政策的趋势判断更为精准,因此对绿城的调理也就更到位。

  张亚东说,几年前,绿城就认为经济去地产化、地产去金融化、住宅去商品化是大势所趋,近几年都不会动摇。因此,在精准判断趋势之后,绿城顺势而为,所有“调理”,就变得非常有效,成功地提升了企业的经营质量和抗风险能力。

  对未来,张亚东表现出谨慎的乐观。他认为,整个房地产行业18万亿的市场规模,虽然可能已经触及天花板,并在未来逐步每年下降。但与其它行业相比,房地产依然是大有可为的行业。

  尤其是近期市场虽然有比较大的调整,但却是出清存货,随着一部分触险企业的淡出,未来房地产市场会越来越健康。

  张亚东说,此前对行业“四个分化”的判断,也已经变成了事实。未来房地产市场将越来越回归产品、回归客户。对类似绿城这样的相对优秀的企业,未来显然会有稳步发展的机遇。

  他表示,对于绿城而言,2015—2018年的恢复期、2018—2021年的健身期后,未来三年是起跑期,25年之后是稳定发展期。

  绿城对自身的调理历程,显然会给其他地产同行带来更多的借鉴。真正地吃透行业性政策的趋势,努力做好产品,努力控成本、提效益,放弃对高杠杆的执念,也许也是多数房企调理身体的必经之路。

  

(责任编辑:常丹丹 HO016)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