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再迎来新消息。11月23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发布《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601988)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
该通知一共16条内容,因此简称为《房地产支持政策16条》。从这16条内容来看,主要为了支持房地产企业融资,以及个人因疫情原因延期还款,总体上是从资金端拖住房地产市场下滑趋势,避免那个最坏的结果发生。
具体16条如下:
1、稳定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
2、支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需求。
3、稳定建筑企业信贷投放。
4、支持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合理展期。
5、保持债券融资基本稳定。
6、保持信托等资管产品融资稳定。
7、支持开发性政策性银行提供“保交楼”专项借款。
8、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配套融资支持。
9、做好房地产项目并购金融支持。
10、积极探索市场化支持方式。
11、鼓励依法自主协商延期还本付息。
12、切实保护延期贷款的个人征信权益。
13、延长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政策过渡期安排。
14、阶段性优化房地产项目并购融资政策。
15、优化住房租赁信贷服务。
16、拓宽住房租赁市场多元化融资渠道。
这16条内容,简单说,就是救济开发商、救济购房者,同时也稳定购买了债券、信托产品的投资者。
这些支持政策能否奏效呢?磐石之心认为,政策奏效的前提是整个购房产业链循环起来。购房者买房——开发商有资金建房——银行贷款按期偿还——建筑商拿到建筑款。这是一个闭环。
而这个闭环成立的关键条件在于【购房者买房】,这一环如果刺激不起来,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都会卡死。而目前最难的正是如何刺激购房者买房。
当前主要面临的困境在于三个方面:
1、房价仍然过高。从各地土地出让金和楼面价来看,土地价格并未下降,意味着新房价格没有下调空间。各地开发商搞出来的政策更多是降低首付比例,比如,从30%降至20%,甚至更低。但是房价并未出现大幅下降(核心位置)。
房价不降,只降低首付比例,这其实增加了购房者还贷压力。购房者不可能为了减少首付就出手购房。数据显示,2022年10月,有逾6成百强房企单月业绩出现同比降低。
1-10月份16家房企销售目标完成率均值为63.73%。整体看,销售目标完成率超过均值水平的房企仅7家,完成率不足60%的占比超过一半。
2、各地封控导致经济活动降低,消费能力打折。随着全国一轮又一轮的持续封控,全国规模性企业营收和利润都在下滑,服务类企业和个体老板们更是艰难度日。
全国知名大厂纷纷出现裁员潮,而全国年轻人失业率已经超过20%。今年的双11,各大电商平台都未能实现增长,京东还因此给高管降薪,刘强东在内部大发雷霆,批判零售业务负责人。
此外,有数据显示,信用卡逾期和房贷逾期率持续攀升,淘宝法拍房激增,全国超过10万套二手房挂牌量的城市持续增加,这些都证明购房者没钱了。
一面是高房价,另一面是悲惨的钱包和每况愈下的经济形势,这时候敢贷款买房的都是勇士。因此,必须从【购房者】这个源头解决难题,让购房者愿意购房,才能让16条政策起效。
土地交易十分萎靡
此外,从供地情况来看,1-11月全国供地完成率仅5成。只有上海、杭州无锡、合肥少数几个城市完成了供地计划,其他城市完成率都比较低。特别是山东、东北、北京以及中部城市武汉、郑州,大量土地流拍。
而从拿地企业来看,接近80%的土地被央企国企、地方国资拿走,这被网友成为“左手倒右手”。地方国资买了自己出售的土地,其实就是自己卖地给自己,约等于没有卖出土地。而【地方国资】占所有拿地比例的40%是最大的一部分。
因此,如果扣除【地方国资】的换口袋游戏,土地流拍的比例更高。一句话,地卖不动了,开发商没钱接盘土地了。
有人说,这意味着2023年之后新房供应会减少。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前几年疯狂扩张建设的楼盘库存量极大,足够销售5年以上。更何况如今极低的购房需求,意味着消化时间会更长。
很多读者总是想知道,现在能不能购房?磐石之心认为,你读了以上内容之后,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
1、你认为楼市的雷已经拆除了多少?
2、房价降了多少?
3、你的收入是否能够稳定维持房贷?
因为购房是自己的事情,没有人可以给你答案。只能说,谨慎乐观。最后讲个故事:
我的一个读者,2021年在深圳买房了。当时大家都劝他不要买。他说深圳房价不会跌。如今,房子买了,每月偿还2万多元贷款。他说自己现在是靠刷信用卡还房贷,压力巨大。而房价却下跌了。
我问他后悔么?他回复:哥,别问了。显然,这是一个伤疤,揭开了会痛。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评估当前的房价水平,以及自己的收入水平,然后做出正确的决定。
那些听了磐石之心的建议,看了我的分析坚持没有买房的人,现在很多都在感谢我。其实,也不用感谢,这是你理性分析后自己的决策。你只需要把此文分享给身边的人,并留言说一下你的感受,就很好了。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磐石之心。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