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回顾 | 合肥楼市趋冷是暂时调整还是透支后的长期回落?

2024-06-09 16:27:10 克而瑞地产研究 微信号

导语

合肥住房需求缩减,新房热度减退,区域两极化显著。需求与供给制约放开,新房成交量跌价升,二手房“以价换量”份额升。

◎  文 / 杨科伟 俞倩倩 李诗昀

前言

2024年更是加速回调,成交规模居于核心一二线城市之首,二手房在价格等优势下成交规模相对坚挺,前4月成交同比仅降9%,一二手房成交由同频共振转为此消彼长,二手房份额升至78%。政策端合肥已从趋紧转向全面松绑限制性政策,并出台购房补贴等各类激励措施。究竟一二手此消彼长背后逻辑如何?短期和中长期合肥市场是否存在一些结构性机会呢?

01

合肥住房需求总量收缩,新房热度加速减退,区域冷热两极化显著(本节有删减)

(一)合肥限价摇号等长期严苛,2024年对需求和供给的制约基本放开(本节有删减)

长期以来,合肥房地产政策在二线城市中当属严苛,政策严控下楼市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库存量整体偏低。2021-2024年间,合肥房地产调控政策经历由持续收紧向应放尽放的全面转向。

2021年,合肥调控政策持续收紧。4月初,合肥“楼市新八条”发布,限购、限价、限贷、限售等全面加码,滨湖、高新、政务及部分热点学区所在区域二手房限购,从严控制商品住房定价,土拍前即明确入市售价,且限制地下室销售和楼层价差,加强个人住房贷款首付资金来源、最低首付比、偿债收入比、贷款资质的审查。月中,“住房公证摇号”细则公布,合肥开启“摇号+限售”元年,旨在保护刚需购房,打压投机炒房,对于登记购房人数与可售房源数之比大于等于1.5的热点楼盘实行摇号销售,且公证摇号销售时应提供不低于30%比例的房源用于刚需购房,摇到后自取得不动产权证之日起3年限售。8月,为打击学区房炒作之风,合肥扩大二手限购范围,并设立二手学区房指导价。除了需求端之外,供给端,5月、8月,两轮集中土拍规则细化调整,基本建立了“价高者得+竞配建+摇号”的竞拍模式,首次对地块出让设定了毛坯备案均价。

2022年,合肥调控由紧转松。住房端:5月,瑶海、新站、新桥产业园等非核心区域取消限购,放宽二孩及以上家庭限贷条件,多孩家庭首付可以3成起,6月,放宽购房落户社保限制,落户即可购房,无需再提交社保核验,非本市户籍的补缴社保即可购房。11月,放松离婚限购,离婚后再购房不再核查原家庭购房套数,松绑新房摇号规则,触发公证摇号的比例由1.5降低至1.2。土地端,主要是8月的第三轮土拍开始,部分地块试行现房销售,并提升部分区域项目毛坯限价,比如滨湖区的金融板块,毛坯限价已经与此前同类项目精装备案价齐平。

2023年,合肥“四限”政策逐步放松直至基本放开。4月,限购缩围降槛、限贷放松,庐阳区大杨镇、三十岗乡等区域购买住房不限购,老年成员、多孩家庭可买3套,持有安徽居住证的非户籍可买1套,购房首套最低首付比例降至20%,二套最低30%,三套有一次未结清的由拒贷改为最低首付40%。9月,合肥全面取消限购、限售,并放松限价、限贷,购房不再审核购房资格,住房取得不动产权证后可上市交易,鼓励优质优价,取消商品住房楼层差价率限制,执行认房不认贷。土地端,年初合肥取消了毛坯限价,11月又取消了地价限制,重回“价格者得”的竞拍模式。

2024年,合肥在公积金、新房摇号、购房补贴等领域出台支持政策,鼓励刚需、改善购房。1月,合肥延长支持提取公积金支付首付款政策2年,5月,合肥出台十条新政,主要包括:实施购房补贴,购买新房最低补贴1%,对于新市民、“以旧换新”等群体最高补贴2%,取消摇号,市区商品住房项目不再执行公证摇号公开销售,由企业自主销售,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双方正常缴存的住房公积金最高可贷额度调整为100万元,单方调整为70万元。5月21日,合肥将首付比例调整至国家规定的下限,即首套房贷首付比例降至15%,二套房贷首付比例降至25%,首套房贷利率也降至3.45%。

表:2021年以来合肥重点房地产政策(略)

2022年以来合肥调控政策已经转向松绑,2023年末限制性政策更是全面放开,可以说目前政策对需求和市场的桎梏几乎已经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合肥新房和二手房的冷热分化呢?新房行情持续冷淡是因为供给约束还是需求约束?二手维持高热动因何在?

(二)过去6年一二手住房总需求相对稳定,今年前4月总量同比锐减37%(本节有删减)

2018-2023年的6年间,合肥一二手住房总需求相对稳定在1200万平方米。2020-2021年,合肥新房和二手房年成交总量在1400万平方米左右,2022年,合肥楼市进入深度调整期,一二手总成交规模周跌至96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1%,2023年,合肥新房成交继续缩量,但二手房市场“以价换量”,规模有所回升,带动全年一二手总规模回升至1188万平方米,虽与2021年高位仍有差距(-15%),但基本回到2018-2019年规模。

2024年以来,在政策全面宽松的情况下,合肥一二手住房需求总量显著降级,同比降幅创近7年之最。2024年前4月,合肥一二手成交总面积为298万平方米,同比跌37%,新房、二手房均有所缩量,新房缩量更为明显,前4月仅成交70万平方米。以此推算,预计合肥今年一二手房成交总规模将跌破千万平。

合肥一二手房成交规模逐渐由同频共振向此消彼长转换。2021年到2023年上半年间,二手房与新房的成交量涨跌基本保持同频,而2023年下半年以来,两者的成交量关系逐渐趋于互补状态,购房者“弃新选旧”转投性价比更高的二手房,导致一手房成交萎缩而二手房成交量走高。

(三)新房市场:2023年行情坚挺、量跌价升,2024年热度加速减退(本节有删减)

1、2024年前4月新房成交累计同比跌66%、跌幅居核心一二线城市之首

2023年,合肥新房市场行情总体坚挺,成交量小幅回调,均价继续走高。全年合肥市九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达到437万平方米,同比仅微跌6%。成交均价不降反增,同比增长7%,至2.2万元/平方米以上。

但进入2024年,合肥新房市场加速降温。2024年前4月,合肥新房供求双双大幅缩量,累计供应68.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4%,成交累计63.3万平方米,同比下跌66%,成交跌幅居于30个核心一二线城市之首。

2、2024年以来项目去化率持续下滑,前4月平均去化率已不足3成(本节有删减)

2023年1月以来,合肥开盘项目去化表现持续下滑,2024年平均去化率进一步走低至3成以下。具体来说:2023年2-4月,合肥项目开盘平均去化率维持在60%以上,其中3月首开项目去化率一度达到86%,5月以后去化率稳步走低,但基本维持在40%以上,全年推售的31630套房源平均去化率为55%。而进入2024年,去化率有进一步走低之势,1月去化率跌破20%,2-4月也在25%以下。

3、近期项目来访认购量有所回落,成交转化率进一步走低至5%以下(本节有删减)

近期,合肥项目来访量有所回落,成交转化率明显走低。3月第1周-4月第4周,合肥市九区重点监测项目周均来访量为134组,相比较去年5月到今年2月的周均来访88组,仍处在相对高位,不过相较于3月,4月的周均来访量环比也下降了8%左右。认购及转化率则是从去年5月以来就一直在走低,4月更是逐步降到5%以下。

(四)二手住房:前4月成交量同比降9%、加速“以价换量”致二手份额升至78%(本节有删减)

合肥二手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2024年前4月更是增至7成以上。2022年以前,合肥二手房市场份额普遍保持在40%左右,逐年小幅增长。2023年,合肥二手房市场份额一举跃升至50%以上,即二手房成交规模超过新房,2024年前4月,合肥购房者继续“卖旧不买新”,二手房成交份额首次达到7成以上,较2023年再增长约18个百分点。

二手房成交走强主要依托“以价换量”,房源折扣下探至95折。2022年,合肥二手房房源平均可以按照挂牌价的97折成交,而到了2023年,成交价和挂牌价格的比进一步下探到0.95左右,政务、滨湖、高新区等新城区的“还价空间”超过10万。

02

改善聚焦新房,刚需分流至二手,产业集聚、优质学区导致区域“冷热不均”(本节有删减)

(一)一二手客群差异显著,改善聚焦新房,刚需分流二手保证市场维稳(本节有删减)

1、新房主力面积段90-144平、主力总价段150-350万元显著高于二手

合肥新房和二手房存在显著的客群差异,新房主要集中改善客群,二手持续分流刚需,从新房和二手房主力成交面积段我们不难看出端倪,据CRIC监测数据,合肥2024年前4月新房主力成交面积段集中在90-144平,二手房主力成交面积段集中在110平以下,二者成交占比均在7成以上;二手房主力成交面积段显著低于新房。

从总价段看,二手房市场客群购买力也低于新房。据CRIC监测数据,合肥2024年前4月新房主力成交总价段集中在150-350万元,二手房则呈现出总价越低,成交占比越高的趋势,100万以下和100-150万元二手房成交套数占比均在25%以上,二手房主力成交总价段也低于新房。

2、改善盘去化优于刚需盘,供应稀缺、配套健全、价格优势成去化利器

聚焦新房市场,即便整体市场韧性不及二手房,仍存在局部区域板块热销的情况。具体来看,我们罗列了合肥2024年前4月成交面积TOP10区域板块,可以看到,板块单价高于2.3万元/平方米的刚改、中改、高改板块占据8席,改善片区整体销量优于刚需板块。

究其原因,一方面得益于政府“提质缩量”供地策略,尤其是近2年来包河区五里庙板块、政务东板块、经开区南艳湖板块、滨湖区金融板块等都是推地重点,整体供应放量拉动成交;另一方面,这些热点片区基本都是产业规划利好、医疗配套健全,譬如滨湖区金融板块囊括了多家银行总部、经开区南艳湖板块产业发达,汇聚了医疗制药、高新技术产业等。

细化到项目层面,当前热销项目主要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区域供应稀缺、配套健全、产品力较强改善盘,二是价格优势显著,或加大折扣或强渠道营销等高性价比刚需盘。从4月合肥成交套数TOP10项目来看,多数项目凭借学区及景观资源联动、产品力、实景展示等维持销量,部分项目通过聚焦渠道分销,折扣下探,来访及成交上涨。

譬如榜首项目建发华润翡翠云璟,位于翡翠湖板块,近翡翠湖风景区,学区优势明显,168西校区,产品打造建发特色中式东方园林(002310)。再如招商天青臻境项目位于植物园板块,板块内供应较少,位置依山傍水,景观资源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且项目为招商臻系作品,打造宋式美学实景示范区,叠加部分臻系产品品质落地,产品兑现力强,现场展示面较强,客户认可度高。强渠道营销项目以中铁建花语江南为典型代表,项目位于五里庙板块,板块内在售新盘众多,竞争激烈,折扣优惠下探至91-92折,分销点位由3.8%提高至5%,为4月区域内分销主推项目,来访认购量明显增加。

3、一二手价差持续加大至5313元/平,二手挂牌量增价跌持续分流刚需(略)

(二)产业集群支撑包河、经开楼市热度,学区等配套仍是二手客群“痛点”(本节有删减)

1、“学区房”热度虽降仍是支撑成交主力,二手优质学区量价仍“坚挺”(本节有删减)

购房者对于各类公建配套偏好度中,学区无疑是“重中之重”,学区改善仍是市场下行周期中比较坚挺的需求。我们罗列了合肥2024年前4月二手住宅成交套数超过20套部分小区情况,可以看出,虽然短期内学区房的确有热度转降迹象,但是也有部分优质学区价格保持“坚挺”,万科森林公园价格“抗打”,成交量价居前,前4月成交套数高达77套,成交均价超3万元/平,绿城翡翠湖玫瑰园、国建香榭水都等因优质学区价格也保持在3万元/平方米以上。

整体上看,目前的学区房回归理性,前几年随着教育集团化的推行和楼市上行,一时间遍地“名校”和“学区房”。如今随着市场下行、教育集团化的普及,买房人越来越理性的看待学区这个问题,所以一些没有时间沉淀、成绩支撑的学校,已经陆续被排除到“学区房”的范畴之外,对教育重视的家长往会头部学校集中,也只有这些学校才能被称为学区房。而现在购入学区房的这部分家庭,也属于真正关注小孩教育,并不会因为害怕学区房贬值而放弃购买。

2、包河、经开等2023年GDP居前,产业人群集聚支撑区域楼市热度(本节有删减)

而从合肥各区域产业分布来看,我们发现楼市热点片区包河区、经开区、高新区等均有产业集群分布,且GDP产值靠前。而优质的产业人口也为区域楼市提供了稳固的成交支撑。

包河区2023年GDP为1735.50亿,增长4.5%。包河区是合肥经济总量最高的县区,也是全省最发达的县区之一。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航空航天、高端装备为代表的特色产业以及以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此外,广播影视、数字出版和创意设计等主导产业的发展是包河经济的重要增长力量。

经开区(1409.90亿)、蜀山区(1401.00亿)、高新区(1371.70亿)三地GDP均在1400亿左右,三地是合肥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中经开区聚焦建设全国一流经开区,打造国际化都市区核心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长三角科创策源承载地,实施“南优北拓,双城协同”战略,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智能家电等产业。要聚力打造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世界级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而高新区则聚焦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打造享誉国际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引领全国的新兴产业动力源(600405)、开放共享的要素集聚强磁场、彰显和谐的智慧治理示范区,瞄准数字经济、健康经济、绿色经济、服务经济,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及软件、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智能家电等产业。

产业发展带来人口集聚,从合肥2023年各区域常住人口分布我们也不难看出端倪,包河区、蜀山区既是产业高地,同样也为人口集聚地,2023年常住人口分别达到了131.2万人和110.5万人,较2022年增量也达到了4.7万人和2.9万人,无论是绝对量还是增量都在各区县钟居前。

3、常住人口增量22万人位列榜首,“买房落户”新政加持利好人口流入(略)

03

合肥长期供地节制、新房供需平衡,供给侧并未对成交产生明显约束(略)

(一)新房供求长期保持平衡,库存见底、去化周期仅8个月处健康水平(略)

(二)宅地按需定供、提质缩量,价高者得、供地并未制约新房成交(略)

1、2023年以来供地节制带动新房供应缩量,与住宅需求基本匹配(略)

2、结构持续优化,包河、瑶海、滨湖等占比至近6成,非核心区下降(略)

04

总结预判:新房热度短期低位持稳,中期人口流入成交规模仍将稳中微增(本节有删减)

(一)短期新房热度转降源于需求约束,供需持稳库存压力小相对健康(略)

(二)预期2024年新房量跌价涨,包河、滨湖等核心区仍存结构性机会

楼市以政策为导向,对比其他重点城市,合肥政策相对宽松,2023年上半年在4月份连续出台五条政策,主要在限购、公积金层面宽松,下半年政策高频松绑提速,需求端在降首付、降利率、认房不认贷等方面接连落地,全面放开购房限制。2024年整体利好政策有增无减,尤其是近期伴随着市场热度下行,5月15日合肥市发布《合肥市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措施的通知》涉及实施购房补贴、支持“卖旧买新”、提升公积金贷款额度等10项措施。

在这样的政策基调之下,结合合肥新房量价走势:可以看出合肥基本7年一个大周期,3-4年一个小周期,会逐步由量价平稳像量跌价涨转变,合肥新房市场2019-2021年在600-800万方规模,22年至今缩量至400-500万方水平。2023年供应454万方,同比下跌4%,成交437万方,同比下跌6%,成交均价22550元/㎡,同比上涨7%。根据城市周期发展,2024年有望延续量跌价涨,但是房价涨幅预期不超过5%,成交规模预期在400万方左右持稳。

值得关注的是,聚焦地市,我们不难看出近年来,合肥供地“提质缩量”,2023年九区涉宅用地成交规模收缩明显,各板块容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土地质素有所提升,成交地块多集中于核心区域或热门板块,外围板块热度低迷。2024年前4月,合肥供地策略主打“小而精”,低容积地块再现,滨湖成成交绝对主力。基于此,预期后市,这些核心区改善盘仍存结构性机会,在区位条件、配套不分伯仲的情况下,更加考验开发商的产品力。

因当前整体二手房挂牌量增价跌,对于购房者吸引力较强,尤其是刚需因购买降级等因素,对于低总价、小面积、优质学区次新房青睐度相对较高,因而二手房成交占比或将持续增长,有望逼近总需求容量80%。

(三)因产业集群+人口红利,中期新房成交有望保持500-600万平方米

短期来看,合肥楼市发展相对健康,虽然短期内需求面临阶段性瓶颈,但是中长期来看,因产业集群带来的人口集聚也将支撑其楼市容量稳中有增。

一方面楼市热点片区包河区、经开区、高新区等均有产业集群分布,且GDP产值靠前。随着“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现象级产业地标的建设完善,人口集聚效应还将加剧,包河区、蜀山区既是产业高地,同样也为人口集聚地,2023年常住人口分别达到了131.2万人和110.5万人,较2022年增量也达到了4.7万人和2.9万人,无论是绝对量还是增量都在各区县钟居前。

另一方面,2023年合肥全市常住人口增量为21.9万人,在核心一二线城市中排名榜首,加之5月15日合肥“买房落户”政策落地,预期也会为合肥楼市注入新的动能。

我们预估经历了2024年调整期后,2025-2028年整体市场容量有望重回量价平稳期。3-5年间新房年成交规模有望重回500-600万平方米,而房价预期保持小幅微增,不会超过2.5万元/平。

本文版权归克而瑞研究中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以上代表克而瑞研究中心团队观点,仅供参考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克而瑞地产研究。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