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北京拟建四级商业中心体系,王府井步行街将向南北延伸

2019-06-15 11:08:52 新京报  陈琳

  北京市将对全市商业服务业设施进行空间布局规划,在全市构建广域级、区域级、地区级、社区级四级商业中心体系。其中,王府井(600859)、前门大栅栏设置为近期重点培育广域级商业中心,王府井步行街将向南北延伸。

  6月14日,新京报记者获悉,北京市商务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组织编制了《北京市商业服务业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本轮意见征集截至6月20日。

  北京人均商业面积约1.4平方米

  截至2018年,依据北京市空间监测数据,统计北京市商业建筑面积在7000万平方米左右,营业面积在4200万平方米左右。按照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2154.2万人计算,人均商业营业面积约2平方米,考虑北京市约800万非常住人口情况,人均商业营业面积约1.4平方米,与其他大型城市的人均营业面积基本相当。

  在总规模上,北京朝阳区现状商业服务业设施建筑规模最高,其次是海淀、东城、丰台、西城,周边多点地区中以昌平、大兴和通州区的商业建筑规模最高,房山、门头沟、延庆等区商业总体规模较低。

  据统计,目前北京市超过5000平方米的大型商业设施共515家,总营业面积1288.7万平方米,平均营业面积2.5万平方米。全市商品交易市场约有510个,其中, 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各占比约为50%;批发业态与零售业态分别占比约为15%、85%。

  全市建四级商业中心体系

  按照规划,北京将在全市构建广域级、区域级、地区级、社区级四级商业中心体系。

  其中,广域级商业中心重点强化首都国家门户形象功能;区域级商业中心的建设强化外围地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地区级商业中心均衡全市商业服务业设施布局,满足各类人群需求;社区级商业中心满足居民就近商业服务的需求,实现商业服务均等化、多样化,引导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

  目前,北京市商业服务业设施存在四类主要问题,首先是商业设施整体布局与城市发展程度不均衡;部分大型商业设施文化和空间品质较低;城市运行保障设施存在用地缺口;社区便民商业设施密度偏低。

  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市建设国际一流的消费枢纽城市取得重大进展,各主要商业中心消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疏解区域物流中心和批发市场取得明显成效,合理利用腾退空间,填补基层商业设施欠账,基本便民商业设施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

  王府井从现有步行街向南北延展

  广域级商业中心主要服务国内外及北京市消费者。北京将王府井、前门大栅栏设置为近期重点培育广域级商业中心,在这两个区域,商品交易市场、大型综合超市、大型家居商场被列为控制发展的业态。

  王府井地区——打造高品质的核心商业区。王府井商业区以王府井大街为中线,南北长1.8公里,东西宽0.95公里,占地面积1.65平方公里。通过商业设施高度集聚,以满足国内外消费群体个性化、高端化消费需求为主,着力提升业态,打造高品质的核心商业区,从现有步行街向南北两个方向延展,营造首尾精彩、序列壮美的步行街主街;从主街向东西拓展走向胡同和院落,营造层次丰富、细节精致的步行街辅街,具备超广域辐射能力。鼓励发展的业态为国际知名主题购物中心、全球精品百货店、国际品牌体验店、旗舰店、高端特色主题商场、连锁品牌专卖店、特色餐饮和影剧院、博物馆等文体娱乐设施及各类新型跨界商业业态、定制业态。

  前门大栅栏地区——反映古都风貌的商业品牌集聚区。占地面积约0.49平方公里。重点包括前门大街、大栅栏街、鲜鱼口街、门框胡同等街巷。通过现有深厚文化的优势商业文化特色,带动街区形成老字号文化、美食文化、商旅文化、演艺文化协同发展,反映古都风貌的商业品牌和业态高度集聚。鼓励发展的业态为传统老字号商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和反映北京古都历史的博物馆,中小型购物中心或百货店、品牌专卖店、专业店、定制业态、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以及各类新型跨界商业业态,并鼓励在店外开展反映古都风貌的文化及经营类活动。

  全市建5个区域级商业中心,可动态调整变化

  依据北京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的要求,在东、西、南、北等商业服务业设施有欠缺或者有居住人口量大并重点改造需求的地区,近期重点培育CBD、石景山、回龙观、大兴西红门和通州城市副中心5个区域级商业中心。未来随着市场变化和城市发展需求,区域级商业中心可适当动态调整变化。

  地区级商业中心主要体现综合购物和文化休闲功能,针对地区周边人群提供较高品质的消费休闲体验中心,一般辐射半径为5公里,设置规模以15-30万平方米为宜,最小不宜小于5万平方米。

  目前北京现状商业中心如西单、金融街(000402)、建国门、五棵松等都为区级商业中心,重点进行存量空间的优化调整,对于新增的地区商业中心,由各区根据发展需求自行划定。

  社区级商业中心满足日常生活消费的综合需求,组合超市、餐饮、修理、蔬菜零售等生活性服务内容,大型社区商业中心服务人口3-5万人;小型社区商业中心服务1-3万人,设置规模宜2万平方米左右。宜在广域级商业中心、区域级商业中心和地区级商业中心边缘1公里以外,以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和满足居民生活消费为目标,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商品销售和商业服务,建议设置为社区综合体,融合蔬菜零售、早餐、社区超市(含便利店)、末端配送(快递)、理发、洗染、家政、便民维修等基本便民生活服务内容和品质提升业态。

  全市建4个一级批发市场

  在农产品(000061)批发集散功能基础上,强化公共物流配送功能,发展形成“批发集散+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枢纽。四环内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应向农产品零售市场或农产品配送中心转型。规划城市西南、东南、西北、东北方向4个一级批发市场,粮油类商品在一级市场内合理配置。

  同时,引导商品交易市场和城市运行保障设施合理布局。在北京五环外设置6-8个二手车交易市场,总占地面积1000亩左右。在五环外具备一定交通、市政条件场所,分散设置8-10家报废车拆解厂,每家场地面积不低于80亩。在六环路附近具备一定交通、市政条件场所,分散设置8-10家为北京市服务的洗衣厂,每家场地面积 40 亩左右。

  总量控制:核心区不再新增商业建筑规模

  本次公布的征求意见稿,还提出了分区规划指引。其中核心区要实行商业设施规模总量控制原则,原则上不再新增商业建筑规模。对于王府井、前门地区等传统商业区,促进其向高品质、综合化发展,突出文化特征与地方特色。其他地区商业设施应逐渐减量发展、转型发展,疏解批发市场等不符合首都功能需求的低端产业,优化调整存量商业建筑规模的布局和结构,使中心城区“静下来”。

  中心城区是满足北京市居民居住生活的主要地区。要以满足居民生活服务需求为基础,原则上不再新增总商业规模,重点增加居住集中区的商业设施规模。

  城市副中心商业设施规划应符合“组团中心-家园中心”模式:在组团中心设置地区级商业中心,满足居民高品质购物需求;在家园中心设置社区级商业中心,并尽可能以一站式综合体模式统筹设置;在居住区周边5分钟范围规划社区便利终端,重点解决蔬菜零售、便利店、早餐点等便民生活需求。

(责任编辑:宋虹姗 HO031)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