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蜜姐&编辑|楚琦
刚刚过去的8月,大佬们纷纷发布了自己的2019上半年成绩单。 与某些优等生的积极“抢答”不同,万达旗下的万达商管,选择了9月姗姗来迟的“周一见”。 据公开报道显示,报告期内,万达商管实现营业收入330.48亿元,同比减少36.19%;期内净利润100.18亿元,同比减少36.8%; 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4.85亿元,同比减少28.43%;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39亿元,同比减少52.49%。 对于这样的成绩,蜜姐看到后只有一个感受:惨。

虽然说上半年地产行业不太景气,但从8月份各家披露的报告来看,是超出了市场预期了的。 万达商管这个成绩,虽然在市场预料之内,但确实没有惊喜,甚至略带失望。 如他们自己说的:“收入和利润的下滑主要是因为销售物业收入下降和销售物业入伙规模较上年同期下降所致。” 公开数据可以看到,自2016年从港股退市后,万达商管的营业收入也由微升转入下滑的状态,并且下滑幅度正在进一步扩大。 据万达官网介绍,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9月,是全球规模领先的商业物业持有及管理运营企业,也是万达集团旗下商业物业投资及运营的唯一业务平台。 提到万达商管,就不得不说万达广场。官网显示,截止2018年,万达商管已在全国开业北京(楼盘)CBD、上海(楼盘)五角场、成都金牛、昆明(楼盘)西山等城市,持有物业面积3586万平方米,年客流38亿人次。

图片来源|万达官网
撇开那些生冷的数据不谈,今天蜜姐想和蜜友们分享下自己的切身感受。 大概10来年前,我第一次去北京,第一个目的地就是大望路,一下地铁,旁边就是万达。 或许那会少不更事,也或许是消费升级还没有现在这么火热。总而言之,那次万达的出场给我印象深刻。关键词就是:大气、豪华、高端。 此后,我陆续又因为各种原因,感受了北京的其他万达广场、以及上海著名的五角场万达广场。渐渐地,万达就成了我心目中高端商业综合体的代名词。 彼时,也是万达以及王健林老板的“光辉岁月”。这家站在中国地产行业风口上成长起来的企业,在很短时间内崛起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二大商业地产商,曾经其规模令太古、恒隆这样的老牌商业地产商也望洋兴叹。

“万达模式”也是为人称道,其特点是低地价、快速周转、以售养租。 快到什么程度?曾有媒体报道:从拿地到开业仅需18个月。 拖延症患者看到这里,估计下巴都要惊掉了。 但地产行业就是看天吃饭,无论商业还是住宅。坐拥庞大资产的万达从来不靠商业运营打天下,更谈不上精耕细作,租金回报率不高始终是其软肋。 正因为此,经济放缓和地产调控对万达的影响要比一般的商业地产公司大。 一线城市的万达曾经确实是够高大上的。但这几年消费升级,各种风格的商业综合体遍地开花。更现代的外观,更人性化、空间感的布局,以及更高端品牌的进驻,让万达似乎渐渐走在了潮流的后面。 当然,一线城市的客流量还是不错,算是万达广场中的“旗舰产品”。只是相比于那些后起之秀,万达支撑逼格的一线品牌似乎少了点,那才是大头。 快消类品牌能带来客流量,但地产商能从它们身上收到的租金与其谈下来的难度、提供的支持不成正比。 让蜜姐反差略大的是,二线、以及三四线二线以及三四线城市的万达,似乎并没有那么热闹。这几年去过二线城市的一些万达广场,给人的感觉就是两个字:凋零。唯一稍微热闹的算是电影院。 当然也可能和蜜姐大部分是工作日时间去有关。 从体验感来说,这几年我看到的万达,和十几年前初见北京万达相比,差了很多。

话说回来了,现在实业难做,其实也不完全是万达。 但与一些企业放慢脚步不同,万达王健林老板却从2019年初起,就展开了疯狂的签约、投资活动。 万达签下的包括文旅项目、万达广场、医院、体育项目…… 都知道在经历了2017年的“重大变故”后,万达一直在走轻资产的路线。如今,似乎又要重返重资产。 但今时不同往日,市场平均地价已经今非昔比,各界胃口也变更高,万达品牌价值受挫后,这条路还会像曾经那么好走吗? 依稀记得,2016年9月从港交所退市时,王健林签订了两年内万达商业重回A股上市的对赌协议,然而并没有如期兑现。 2018年初,他签下了第二对赌协议,将万达商业更名为万达商管,并要在2023年10月31日前完成上市。目前来看…… 不管怎么样,最艰难的时候似乎已经过去了。 某著名人物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万达集团王健林老板也曾在公开场合表态,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前几年,王老板差点吃了胆子大的“大亏”。这一次,他能给万达的追随者,以及潜在消费者信心吗? 亲爱的蜜友们:欢迎大家参与学习:用今日词汇在留言区造句,连续坚持一周,将获赠投资理财书单上的“常客”《财务自由之路》。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闺蜜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