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赛迪西部百强县发布:四川33个县(市)上榜

2023-11-14 14:35:47 和讯房产  赛迪县域经济研究中心

进入新时代,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深层矛盾依然存在,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明显。新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而推进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建设是全面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任务。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深耕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研究领域多年,借鉴国内政策及最新研究成果,对中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评价研究,得出2023年赛迪西部百强县榜单,并展示2022年西部百强县取得新成绩,解析2023年赛迪西部百强县新特征。

以下为《2023西部县域经济百强研究》重点内容:

一、西部县域十年变迁

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三大阶段:根据西部县域产业结构及工业化进程相关理论,初步判断西部县域已经迈进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门槛,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可划分为三大阶段:工业主导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阶段、四化同步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工业主导阶段:2015年之前,从西部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占比来看,第二产业的占比较高,超过50%,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较为稳定并且占比不高,该阶段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工业发展,是工业主导阶段。

第二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阶段:2015-2019年,西部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占比呈现一产占比较为稳定,二产持续下降,三产持续上升的发展趋势,该阶段城镇化引领三产快速发展,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双重带动,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阶段。

第三阶段——四化同步发展阶段:2019-2021年,西部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趋向于稳定发展,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注重经济的协同化、绿色化发展,经济发展动力来自于各个产业的协同驱动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带动新兴产业发展,信息化为科技创新增势添能,城乡融合带动城镇化建设,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四化同步发展阶段。

二、西部县域发展的三个类型

以西部各省(市、区)县域综合实力、工业经济发展为基础,当前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大致呈现三种类型。以重庆、四川为代表的市场化驱动的梯度均衡类型、以宁夏、贵州等七省(区)为代表的资源驱动的极化发展类型、以甘肃、青海、西藏三省(区)为代表的生态功能发展类型。

市场化驱动的梯度均衡类型。重庆市和四川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相对均衡,不同等级GDP县域数量占比较为均匀。在市场化的驱动下,依托于自身劳动力、资本、政策以及周边的发展环境,各县的发展水平有所差异,但是不同GDP等级的县域数量相对均衡,整体呈现梯度分布。在梯度均衡类型下,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对稳固的特点,更进一步地发展需要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市场发展趋势,从而寻求新的增长点。

资源驱动的极化发展类型。宁夏、贵州、广西、云南、陕西、内蒙古、新疆七个省(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呈现极化发展状态,不同等级GDP县域数量占比相差较大,GDP在50亿-200亿元的县域占比均超过50%,最高占比达到73.3%,GDP大于400亿元的县域数量占比在5%左右。凸显为头尾占比较小,整体呈现两级分化现象,依托资源衍生的产业得到充分发展,培育出一批资源能源产业集群。在能源驱动而形成的极化发展类型下,亟待壮大“中间县域力量”以推动全省(区)县域经济平稳有序发展。头部县域要打破路径锁定,带动产业向多元化发展,增强经济的稳固性。

生态功能主导发展类型。甘肃、青海、西藏三省(区)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为较低水平,GDP低于50亿元的县域占比较高,西藏的县域GDP均低于50亿元。甘肃、青海、西藏三省(区)的地域面积广阔,人口较少,中心城市集聚发展,县域地区多为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农业发展,不具备工业化发展条件。在农业驱动的生态功能主导发展类型下,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县域要发挥农业发展优势,促进经济特色化发展。

三、2023西部百强县评价对象

《2023西部县域经济百强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截至2023年11月(根据民政部2023年3月发布的《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结合最新区划政策调整),四川、陕西、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重庆、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西藏12个西部省(市、区)除市辖区和特区以外的828个县级行政区(包含115个县级市、581个县、80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通过政府公布的数据、大数据监测等方式获得广泛而全面的基础数据。

四、评价体系及结果

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基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依据新时代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特点,从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绿色水平四大维度构建了包含17个指标的西部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对西部地区县域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评价与分析。

图1 西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数据来源:赛迪产业大脑,2023.11

根据以上评价指标体系,2023年赛迪西部百强县评价结果如下:

表1 2023赛迪西部百强

数据来源:赛迪产业大脑,2023.11

五、西部百强县特征:

(一)2023年西部百强县各省(市、区)间分布极不均衡

四川省共有33个县(市)上榜西部百强,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云南上榜县(市)数量位列第二,上榜15个县(市),贵州、新疆、广西、陕西、内蒙古、重庆六省(市、区)上榜数量在7-10席之间,青海、宁夏分别有1个县级市入榜。甘肃、西藏的县(市)均无缘进入西部县域百强榜。

图2 2023年西部百强县按省(市、区)分布

数据来源:赛迪产业大脑2023.11

(二)各省(市、区)上榜位次差异显著

四川省上榜县(市)数量最多,在各个名次段内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第5-50名次段内;云南、陕西上榜县(市)位次分布相对均衡;贵州两极分化现象显著;广西上榜县(市)均分布在50名之后,头部力量亟待壮大;宁夏与青海均只有一个县级市入榜,但县(市)实力突出,位次均在40名以内。

图3 2023年西部百强县位次按省(市、区)分布

数据来源:赛迪产业大脑2023.11

(三)西部百强县经济规模突出,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022年,西部百强县GDP总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4.66万亿元、0.29万亿元,仅低于西部地区的四川省,高于西部地区云、蒙、贵三省(区)。与全国百强县相比,西部百强县GDP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约为全国百强县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图4 西部百强县与“川云蒙贵”及全国百强县2022年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

数据来源:赛迪产业大脑2023.11

(四)西部百强县经济体量差异较大,整体实力亟待提升

西部百强县GDP数值跨度较大,200亿-2000亿元以上均有分布。2022年,西部百强县GDP超千亿元的县级市(旗)有4个,分别为陕西神木市、贵州仁怀市、内蒙古准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其中神木市GDP超2000亿元。西部百强县GDP分布于300亿-400亿元区间数量最多,超过总量的三分之一,其次为400亿-500亿元区间,总量为21个。

全国百强县中千亿县市有54个,46个县(市)GDP分布在600亿-1000亿元区间,与全国百强县相比,西部百强县仅有14个GDP位于600亿-1000亿元区间,半数西部百强县GDP位于200亿-400亿元区间。西部百强县经济实力有待提升。

图5 西部百强县2022年GDP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赛迪产业大脑2023.11

图6 全国百强县2022年GDP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赛迪产业大脑2023.11

(五)第二产业仍是西部百强县发展的主要引擎

2022年,西部百强县二产占比为46.0%,二产仍是拉动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从西部地区来看,西部百强县二产占比高于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三省水平,仅低于内蒙古自治区。与全国百强县相比,2022年,西部百强县二产占比略低于全国百强县二产占比(47.8%),西部百强县尚有较大发展空间。

图7 西部百强县与“川云蒙贵”及全国百强县2022年二产占比对比

数据来源:赛迪产业大脑2023.11

(六)西部百强县生态环境良好,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与森林覆盖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2年,西部百强县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与森林覆盖率为89.6%、47.6%,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24.6个百分点。西部百强县生态环境领先全国平均水平。综合考量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与森林覆盖率两项指标,西部四川、内蒙古、云南三省(区)生态环境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8 西部百强县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森林覆盖率与川、云、蒙及全国平均水平对比

数据来源:赛迪产业大脑2023.11

(七)发展方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形成新发展格局,既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基本路径。但总体上看,尤其是西部县域,“新四化”之间发展并不平衡不协调,四化协调发展水平亟待提升,为西部县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西部县域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工业领域的深度融合。以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重点,精准聚焦企业“管理数字化”“生产智能化”和“流通数字化”,推进“数字生产”“数字管理”“数智决策”,提升企业全流程的数控化率,打造一批智能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数智标杆企业。

以工业集聚推动城镇化水平提升。城镇化是工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是城镇发展的加速器,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要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补齐县城基础设施短板,对交通、公共卫生体系、公园绿化、教育设施等县城基础设施进行提级扩能,优化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营商环境,提升县域吸引力。另一方面,要以产业为核心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各产业集聚发展,强化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

推动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以工业化带动提升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水平,努力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农业生产全流程数控化建设,发挥新型工业化主引擎作用,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力助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提供劳动力供给与原材料支撑,农业的转型升级对工业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促进工业化不断创造更多更切合要求的产品及技术成果,为工业化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信息化引领,赋能四化协同发展。信息化不仅引领科技进步,而且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具有渗透和拉动作用。加快推进信息化,成为“新四化”协调发展的关键。以信息化为引领,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化在社会治理、医疗教育、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领域的应用,营造繁荣发展的数字生态,促进城镇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信息化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应用,依托物联网,建设集感知、传输、控制、作业为一体的智能农业系统,打造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和集约化的精细农业,信息化将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徐帅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