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本文首发于《瞭望东方周刊》,本次发布有部分删改。
文|孙不熟
国与国的竞争,往往是头部城市的竞争;省与省的竞争,往往是省会城市的竞争。
在高铁和互联网的时代,城市竞争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激烈,城市排名也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易变。
2018年的中国城市,都发生了怎样的格局之变呢?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不谈一线城市,只谈潜力之城。
01.
中国城市的三件大事
最近几年,中国城市贡献了三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第一个是国家中心城市的扩容。2010年住建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明确提出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北京(楼盘)、天津(楼盘)、上海(楼盘)、广州(楼盘)、重庆(楼盘))的规划和定位。自此一直到2016年,这个阵营一直未变,但从2016年开始,国家中心城市开始扩容,短短两年时间,便先后吸纳了成都、武汉(楼盘)、郑州(楼盘)、西安(楼盘)四个新成员。
这表明,承担全国性功能不再是直辖市、一线城市的专属,中西部大城市也被国家赋予了同样的期待。
值得一说的是,新吸纳的城市不只考虑了经济实力,还综合考虑了行政级别、区位因素等多个指标。比如,深圳(楼盘)、杭州(楼盘)的经济实力毋庸置疑,但所在区域分别有了广州和上海,就暂时无缘这个称号。而郑州、西安虽然经济实力不强,但因为地处中原和西北两大战略要冲,就占了区位的便宜。
第二个是二线城市房价的全面崛起。在2016年之前,房价暴涨只是少数几个热点城市才有的现象,而在2016年之后,武汉、成都、合肥(楼盘)、郑州、西安等强二线城市的楼市也彻底激活,呈现出和一线城市类似的楼市逻辑。
过去,一线城市一套房子可以换二线城市四五套房子,现在大约只能换个两三套,一二线房价的差距大幅缩小了。房价上涨带来土地出让金的增收,充实了地方财政,推动二线城市基建狂飙,全面进入地铁时代。
第三个是“人才争夺战”的全面打响。这场人才争夺战始自深圳,大约2016年,北京上海实施严格的人口控制计划之后,深圳敏锐地意识到北京上海人才外溢的机会,推出了该市史上最宽松的户籍新政和最丰厚的人才补贴,一时间,大量京沪毕业生南迁深圳。
紧接着是武汉、成都、长沙(楼盘)等城市跟进,“人才争夺战”逐渐成为全国性现象,到2018年,则是西安把这场战争真正推向高潮,“当天办理、当天落户”的行政效率冠绝全国,一度让西安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城市。
“人才大战”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过去的人才流向路径,二线城市在人才争夺上罕见地对一线城市构成了威胁,城市竞争出现了新的可能性。
02.
中西部“四小龙”
总结这三个话题,又能一个总结出一个有趣的共性,那就是无论哪一个话题,都能看到武汉、成都、郑州、西安四个城市的身影。相信这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更像是一种系统性的力量在支撑这四座城市的崛起。
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的城市格局,这四座城市一定会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分别来看看它们各自的区位、实力与使命。
武汉,雄踞中部,京港铁路与长江水道黄金交叉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美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再加上雄厚的产业基础,以及比肩一线城市的科教实力,让武汉极具重振雄风的潜力。将武汉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目标是带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体崛起。
长江中游城市群包含了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三个组成部分,这个特大城市群只设立了一个国家中心城市,那就是武汉,足见武汉的定位之高以及使命之大。
成都,深居四川(楼盘)盆地,却是西部首屈一指的门户城市。成都的自然条件优越,一马平川、沃野千里、气候温润,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再加上清新的文艺气质与超前的消费主义文化,让成都成为一线城市之外人气极高的热门去处。
在国家规划中,成都与重庆共同构建了成渝城市群,重庆凭借直辖市的身份,已率先拿到国家中心城市的入场券,而咫尺之遥的成都不受此影响,也拿到这个殊荣,足见成都的重要性。放眼几大国家级城市群,也只有成渝和京津冀同时设立了两个国家中心城市。
郑州,稳居中原,地处京港铁路与陇海铁路黄金交叉点,被认为是“一座火车拉起来的城市”,交通优势明显,是全国重要的铁路、航空、电力、邮政电信主枢纽城市。拥有中国首家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再加上背靠河南这个人口近亿的超级腹地,让郑州成为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河南原本划分到中部地区,但最新规划却把中原城市群从传统的中部地区剥离开来,让其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平起平坐,这让郑州具备与武汉一争高下的名份。同时,郑州也是9个国家中心城市唯一一个副省级以下城市,足见郑州的特殊性。
西安,据守西北,地处肥沃的关中平原,拥有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是中国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古都,而且科教实力傲立于西部,再加上锐意进取、积极拥抱新生事物的精神面貌,让这座城市一改其根深蒂固的“废都”气质,摇身一变为活力四射的网红城市。
把西安设立为国家中心城市,往小了说,是支撑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整体崛起,往大了说,则是要稳住西北,让其像一根定海神针那样矗立在西北,把人口、人心、 人气凝聚在西北。
另外,西安的古都身份,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最佳代言城市,人们迫切需要一个繁荣的能够代表中国文化形象的大西安。
西安的独特性,无可替代。
可以说,武汉、成都、郑州、西安的崛起有着系统性的力量在支撑,可以将其称为经济新常态之下的“四小龙”。
未来5到10年,这四座城市有望获得国家资源的重点倾斜以及青年人才的广泛注意力,再次上演深圳、上海、天津、重庆在过去20年的高增长奇迹,成为中国经济的一股新势力,极大地改善现有的区域不平衡格局。
03.
其他城市
除了中西部“四小龙”,我还比较看好南京(楼盘)、济南(楼盘)这两个东部省会,这两个城市虽然背靠经济大省,但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在省内的存在感都不高,被认为是首位度最低的两个省会城市。
但随着省际竞争越来越积累,“强省会”逐步成为一种普遍共识,江苏和山东也不约而同地意识到省会首位度不足的问题,未来有望倾注大量资源到省会去,通过提高省会竞争力来提升全省竞争力。江苏和山东都是经济和人口大省,完全具备打造“强省会”的实力,只要观念跟着变化,南京和济南的上升空间很大。
紧随其后的应该是长沙、合肥、福州(楼盘)等弱二线城市,这几个城市的拼劲也不错,无论是人才大战,还是房价表现力,都是可圈可点的,但和“四小龙”相比,政策支持、区位优势、产业基础都稍逊一筹,和南京、济南相比,腹地也差了点,所以将其排在第三梯队观望 。
大连(楼盘)、青岛(楼盘)、宁波(楼盘)、厦门(楼盘)几个计划单列市,虽然普遍环境优美、财赋殷实,但个人认为,它们在和省会的竞争中普遍不占优势,毕竟省会才是一省财政的创税大户,倾注全省资源扶持省会是理性选择。
另一方面,过去20年的中国经济是出口导向,计划单列市凭借港口与外贸优势风光无限,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动力机制从外贸切换到消费与科创,作为商业中心与科教中心的省会,显然更具竞争力。
接下来是环大都会区卫星城,比如京津冀的廊坊,长三角的苏锡常,珠三角的佛山(楼盘)和东莞(楼盘)。分别来看,廊坊这几年明显享受到北京的资源外溢,北京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大于虹吸效应,其发展势头是看好的。
苏锡常这几年的发展都减速了,主要原因是这个地区的主导产业来自外向经济,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较大。未来几年,上海的注意力会更多地投入到杭州湾地区,苏锡常享受到的资源客观上会被摊薄,这个地区的风头可能会被浙江的环沪地区盖过。
不过,苏锡常毕竟是富甲天下的富庶之地,无论怎么样都不会太差,其发展潜力仍然很大。
佛山和东莞这两年的基本面都不错,特别是东莞,极为明显地享受到深圳的产业外溢,松山湖成为名震全国的科技地带,再加上其地处广深两个一线城市之间,可谓左右逢源,交通便利、产业扎实,上升空间还有很大。
相比而言,佛山享受广州的产业外溢比较少,但佛山的核心优势是强大的本土经济,狮山一个镇的经济总量超过不少地级市,北滘一个镇拥有两家世界500强。这种独特的经济结构,这让佛山经济受大环境的影响不大,表现出出色的稳定性,再加上毗邻广州这个人才中心,上升空间仍然看好。
贵阳、南宁、昆明(楼盘)几个西南省会,这几年的发展势头也很不错,大有超越东北几个大城市的潜力,但因为偏居西南,腹地太小,与三大经济区的联系也不便利,其天花板不高。三个省会中,贵阳受到的政策支持最多,其拼劲也最大,有望成为西南地区除重庆、成都之外的第三城。
东北地区,至今没有看到什么明显的亮色,几个大城市的经济实力,接连被中西部地区的强省会超过,热热闹闹的“人才争夺战”也几乎看不到他们的身影,房价表现力自然差强人意。当然,如果一定要找一个价值点,沈阳的潜力相对较好,其最大优势是离北京近,再加上其省会身份,有望重振其东北第一城的辉煌。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处在波澜壮阔的阶段,城市格局还远远没有到定格的时候,只要把握住时代机遇,重新洗牌的机会仍然有很多。
编者注:孙不熟是自媒体“城市战争”创始人、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广州市房地产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卫视《财经郎眼》特约嘉宾。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杠杆游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