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到2020年1亿左右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目标如期完成,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2020年邻近,各地吸引人才的举措持续推出,以特大城市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强二线城市落户政策进一步放宽。
特大城市降低落户门槛
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光近日披露了“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的最新成绩单:2018年5月启动的“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大幅降低了人才落户天津的门槛,到今年年底累计引进人才超过24万人。
“明年,我们将进一步升级完善‘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推动优质团队、高端项目来津创新创业。”杨光说,将突出项目引育的技术水平。重点遴选一批技术水平高、产业化前景好的项目团队,“带土移植”、快速引进,助推新动能引育。
郑州市日前宣布,从2019年12月11日起,郑州将在2017年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放宽两项、增加一项户口迁入郑州市落户条件。此次郑州放宽了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在郑州市中心城区持有居住证满5年降低至满1年;县(市)、上街区降低至持有居住证即可。
此外,租房也可落户。在郑州市中心城区租赁住房满1年的外地市人员,可到中心城区租赁住房所在地派出所户籍室(户籍服务站)申请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的配偶、子女和父母的户口迁入;在县(市)、上街区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的租赁住房入户的,不要求租赁时限。
在郑州之前,12月6日,武汉市发改委官网发布《武汉市积分入户管理办法(2019年版)》,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取消年度落户数量限制,累计积分75分以上即可在武汉落户。
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通知指出,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近年来,大多数的特大城市乃至广深这样的超大城市在放开放宽落户限制。
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从去年底以来,整体落户的门槛有很大的放宽放松。原来主要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现在则是突出强调中心大城市带动都市圈、城市群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原来大城市吸引的都是中高端人才,现在不光是人才,而是吸引劳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放宽落户,加快吸引人才,对特大城市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武汉、郑州、杭州这些特大城市、新一线城市来说,他们在很多方面与一线城市仍存在差距,未来仍需要继续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平台,增强自身集聚资源要素和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这个过程中,增加人口规模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认为,目前国家中心城市城区人口规模最小的在500万,未来这些城市都会发展成为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相当于在一线城市之外,有更多的超大城市来引领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空间合理分布,进而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武汉、郑州齐头并进
中部地区的两个国家中心城市和特大城市,武汉和郑州的表现颇为引人关注。
2017年初,武汉启动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工程”,提出力争“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致力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
根据当地媒体报道,上述工程实施3年来,留汉大学生数量逐年攀升,2017年达30万,2018年40.6万人,2019年1月到10月已有30多万人。截至今年10月,大学生留汉人数累计已超100万,这意味着武汉提前两年完成了目标。
Boss直聘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一线城市职场人净流出率为0.58%,较2018年同期增加0.05个百分点。由于强二线城市的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加之不断大力推出人才引进政策,杭州、东莞、武汉、长沙、苏州成为2019年求职者离开一线城市之后首选的五大城市。
但这显然还不够,今年5月份在武汉举办的2019全球服务外包大会上,武汉市市长周先旺提出,武汉市要实现三个跨越,其中就包括推动城市人口从1000万向2000万跨越。目前超过这一目标的城市仅有北京和上海(重庆的面积和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可不列入比较)。
相比武汉,郑州的底子要差不少,原有的城市规模也小很多。但近几年,在经济快速发展之下,郑州的人口规模和城区都快速扩张。
数据显示,2018年郑州常住人口增长25.5万人,常住人口总量突破千万大关。这也是郑州连续8年常住人口增量超过15万。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可见一斑。其中,目前郑州城区常住人口已突破600万,在全国位列第11位,处于特大城市行列。
同时,近年来郑州城区规模快速扩张的势头仍十分明显。以尚未将建制镇镇区纳入的2017年为例,2017年郑州市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30.97平方公里,与2016年相比“长大”了86.2平方公里。同比增长高达11.6%,相当于一年扩出一个地级市的规模。而1991年,郑州城市建成区面积仅90平方公里。
中部双城记:武汉郑州谁是中部第一城
优秀的城市总是成双成对,也就是俗称的“双城记”、“双子星”。在我国这样的“双城记”典型的有京沪、成渝、广深、宁杭。在中部地区,武汉与郑州正在上演中部的“双城记”。
从主要指标来看,作为大区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的武汉,无论是GDP总量、城区人口规模、地方财政收入、资金总量(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是衡量地区对资金的吸纳能力以及居民的储蓄能力的指标),还是科教资源、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方面,都在中部地区处于领跑位置。整体上看,郑州与武汉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武汉的优势得益于历史沉淀。其中,优势最为突出的就是高教实力,武汉是我国五大高教重镇之一,教育实力十分雄厚。武汉有武汉大学和华中科大这样的“文理CP”组合,还有中国地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大、华中师大这些重点高校。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2018年武汉在校本专科生96.9万人,位居全国所有城市第三位,在校研究生13.8万人,仅次于京沪,位列全国第三。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到转型升级新阶段,科教、人才在城市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得益于雄厚的科教优势,近年来武汉东湖高新(600133,股吧)区快速发展,并集聚了几十家上市公司,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对第一财经分析,最近二十年高校规模扩大很多,加上近年来高教优势资源发挥,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吸引的人才和人口都比较多。
与武汉相比,郑州原有的底子比较薄弱,尤其是211大学仅郑州大学一所,郑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为武汉的37.6%,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升级。
不过,相比之下,郑州也具备不少优势。尤其是,郑州所在的河南省,是中部经济第一大省,同时也是我国户籍人口第一大省,去年河南省总人口10906万人,远超武汉所在的湖北省。去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1.71%,也比湖北低不少。未来,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和单极核心城市,在城镇化大潮加速的情况下,河南省的人口成为郑州最大的潜力。
彭智敏说,近年来城镇化过程中,河南大量人口流向中心城市郑州,城区面积也在快速扩张,未来郑州城市扩张的潜力还很大。
另一方面是交通枢纽的提升,目前随着米字型高铁网络的建设和国际航空枢纽的打造,郑州的枢纽优势日益凸显。例如去年7月公布的《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战略规划》提出,到2025年,将形成以郑欧、郑美空中货运快线为核心,辐射全球的航空货运网络。
今年12月1日,郑万高铁、郑阜高铁、商合杭高铁北段通运营。彭澎认为,郑州在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地位非常强,而且已经进入到国家中心城市行列。郑州的交通非常发达,是米字型高铁网络的枢纽,对周围城市的辐射力很大,作为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的省会,郑州的后发优势相当明显,“未来郑州和武汉有得一拼”。
最后,不管是武汉还是郑州,作为中部地区的两个国家中心城市,这两大中心城市纷纷放宽落户限制,有助于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平台,未来这两大中心城市将分别带领所在的城市群,在引领区域发展尤其是中部崛起和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都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