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标准直接引入到国内,难免“水土不服”。
于是,从2015年开始历时1200多天的积累,边实践、边总结、边研发,远洋健康建筑体系逐渐清晰。3年后,远洋有了自己的答案:2018年4月底正式发布面向住宅的《远洋健康住宅体系1.0》。同年6月发布《远洋健康养老公寓体系1.0》。此后,基于持续和大规模推广、实践及迭代,于2020年1月发布面向住宅的升级版体系,即《远洋健康住宅体系1.1》。
远洋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窦志呼吁:
未来,在我国当前“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八字建筑方针中,希望加入“健康”两字。
采访实录
疫情面目狰狞,我们能做什么?
嘉宾:远洋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窦志,从事建筑设计和健康建筑研究20余年
借由疫情,社会各界在反思,窦志也在反思。
他说,作为一名经历过两次疫情的建筑设计工作者,这段时间,他常常从自身职业视角进行思考,建筑设计到底能为减少此类疫情做些什么?
从采访实录中,或许我们也能多少感受到一家企业以及一位行业研究者,在实践新生事物过程中的忧虑、忐忑、紧张、兴奋、激情、自豪等各种复杂情绪,这是不断自我肯定、自我否定起伏心绪的真实反映。
如何给健康住宅下定义?
和讯:这次疫情暴露出健康居住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疫情后,是否会有一些细节或方向上的调整?
窦志:疫情后健康建筑的标准肯定会有一些变化,我们过去讨论健康建筑没有特别针对突发疫情的计划或者处理措施。以往健康建筑更关注舒适度、适老性、运动、精神等方面的健康问题。这次疫情后,我们意识到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一些健康措施,也是健康建筑未来丰富和发展的方向之一。
我们也做了一些判断,比如说针对疫情的,会加强入户的消毒或者其他处理措施;在空间设计、通风设计中更加关注防疫期间的应对办法;包括室内一些其他的防疫杀菌设计;再比如,针对室内运动专项的相关设计也会提高,这些细节的研究将是健康建筑的一个发展方向。
和讯:作为一名经历过两次疫情的建筑设计工作者,您怎么看待这些年健康住宅的发展。这么多年过去了,健康住宅这一块的发展进程似乎比较缓慢?发展阻力是什么?
窦志:其实这个问题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自己从事建筑设计工作20多年,早年研究过智能建筑,后来又研究绿色建筑,但为什么以前对健康住宅的关注不够多呢?我自己归纳认为有三点原因:
第一、健康建筑的发展需要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前物质生活水平还没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财富或者是人的需求只有积累到一定阶段,满足最基本的生活品质后,人们才会考虑更多消费升级到健康方面。
第二、健康建筑依赖人类科技进步。
17年前和现在比,当下不管5G技术的应用、还是一些建筑设备设施、技术研究和储备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健康建筑的实现奠定技术基础。
第三、健康建筑需要人们认知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如果没有30年前对智能建筑的认知,没有10年前对绿色建筑的认知作为铺垫,也不会有今天人们对健康建筑的正确认知。健康建筑与绿色建筑是不同的,健康建筑是人类需求向前发展的阶段。所以只有社会物质财富、技术水平和人的意识都到达一定高度且相互结合后,大家才会真正去关心健康,对健康才有更高的诉求,健康建筑才能真正落地。
和讯:根据您20多年的从业经历跟经验,您认为什么样的住宅才是真正的健康住宅,如何定义“健康住宅”?您认为远洋健康建筑体系在这次疫情中经受住考验了吗?
窦志:对于健康建筑,我自己的理解可能有些科幻。我认为的健康建筑,就是人在这个建筑里,他不用刻意去注意自己的饮食、锻炼,而是这个建筑在主动的引导、帮助居住其中的人们实现健康,这也是我对健康建筑的一个终极设想。
这个目标在慢慢实现,比如说:可以与5G网络、人工智能有更多结合,室内灯光可以根据居住者的健康需求自动调节;冰箱可以记录你的热量需求,并提供健康的膳食搭配;智能家居和人有更多互动,我相信未来都能实现我对健康建筑的设想。
但现阶段,首先还是要解决一些当下最基本的健康问题,如同前两天我发表的文章中提及的,这次武汉疫情,如果华南海鲜市场里面的通风、采光、清洁、排水系统做得好一些,风险会不会就低一些?
因此我们呼吁,在我国当前“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八字建筑方针中,能够加入“健康”两字,使更多建筑从健康出发设计,我想这也是业内经历这次疫情后的一致认同。
那么对于健康建筑的落地,我认为应远近结合、标本兼顾。首先,要把以前落的课补一补,把通风、采光、保温、节能这些基础工作做好。比如说卧室日照不能小于2个小时,因为太阳光线里有紫外线可杀菌;把住宅的通风设计好等等。这些要求在已有的建筑设计标准里都有,只不过这些年可能大家忽视了。
其次,要关注建筑细节。比如玄关,现在看是个很重要空间,是户外与户内的一个缓冲地带,因此要认真设计、好用合理。我们自己的办公室,几年前按照健康建筑标准改造的,这次很多细节设计在疫情防控时都用上了。比如入口的缓冲空间,可在第二道门以外实现体温测量,不会对室内造成污染;地面的地垫设计、通风设置、卫生间做的防霉处理、干湿分离等,现在来看都非常有意义和作用。使我们的办公空间保持干燥清洁,病毒不易存活,降低疫情传播,都是依靠细节做好。
广州远洋天骄:首个WELL住宅金级注册和交付项目
第三,健康建筑要成体系化,不能单一视角定义。比如说你玄关有了健康措施,别的方面没做也不行。玄关、防霉处理、干湿分离、通风换气等等这些东西,包括物业管理、消杀设备等要相互匹配,通过系统性去实现真正的健康。
近些年,通过研究发现大家对于健康是一个隐性的需求。很多人平时加班熬夜、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身体没事儿的时候,不怎么关注身体,一旦身体出现问题,才非常在意。但这个隐性需求实际还是很重要很强烈的,这次我希望疫情能够真正把全民的健康意识唤醒。
健康不是亡羊补牢,应该是未雨绸缪。
无论别人怎么样,远洋会坚定不移的去做健康住宅,因为建筑·健康已经成为了远洋基因,这个也是企业的发展逻辑。
调控限制那么多,开发商怎么想?
和讯:健康住宅是一个系统。规划、设计、施工,包括之后的物业是可以量化的吗?比如,前期选地的阶段,如何选择一个健康的地块,这个怎么来量化?是不是只有量化的东西才能更好地去实践?
窦志:这项工作一直在研究,量化是可实现的。但是健康的量化是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协作。比如说选一块地,严格来说,选地的健康指标是有的。比如需要了解当地的水源情况,水里的指标情况就是量化的;再比如用地周围的噪声,噪声大不大是可测量的。然后,我们再去看周边的建筑,模拟计算空气流动情况等,以目前技术都是可量化的。
目前,远洋主要业务在住宅上,住宅可量化的指标会更多一些。比如说我们在园区规划这一专项里,就会严格要求在小区里,树、灌木、草都种什么样的,种几类;健身步道,会要求多宽、多长、多少米范围内设置一个休息区,有没有中间的饮水设备,这些量化指标都是经过前期大量研究,有医学论证基础才能够确定的。
做健康建筑必须要科学去做、要量化,因为不量化这个东西就不真实。
但是量化确实需要相关学科的协同,不单是建筑设计、工程等专业就能够实现,其他学科如医学、运动学、营养学都要协同。
今年,远洋健康建筑体系推出了升级版,一共包含了74项健康价值点,每一项我们都做了深入的研究,这是很艰巨的任务。
我们边研究、边应用、边总结,目前看这个工作确实越做越有意义。
和讯:据您了解,开发商在这方面的意识,怎么样?现在国家对房地产限制很多,开发商会不会将更多精力集中在销售端,这种健康配套的层面可能无法兼顾更多?
窦志: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后,开发商也逐渐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远洋在健康建筑、健康产品、健康服务的研究上投入很多,决心很大。
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健康建筑研发中心,组建探索实践建筑健康的研究型技术团队,汇集了包括建筑、精装、设备、景观、工程等全专业人员和多位健康建筑领域的专家。
2017年2月,全球第二家WELL人居实验室在北京远洋盈创健康产业园奠基。
实验室建成后,将是亚洲第一家把建筑科学、健康科学以及行为科学进行整合、并研究三个科研领域之间相互关联的科研机构。
目前,远洋获得WELL认证的项目,无论是在业态类型、项目梳理、还是面积上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是遥遥领先。去年焕新后的远洋集团总部办公区荣获铂金级WELL认证,这个是北京地区第一家获得铂金级WELL认证的项目,同时也是亚洲最大铂金级WELL NEI认证空间。当时投入非常大,因为很多技术、设备、材料都是需要选择领先的,因此直接引用市面上的东西是达不到的,必须要自己去研究、去创新、去组合,才能达到标准。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能够明显感受到我们远洋的各项目对远洋健康建筑体系的推行越来越积极踊跃,因为大家发现这个体系是真正能够提升产品品质的,能够被市场和客户所认可的,能够对营销起到推动效果的。
所以我觉得这次疫情之后,大家对健康的认识一定会得到全面提升,这对于健康建筑的研究和发展将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往期回顾
博疫· 健康住宅|房企、标准主笔人、机构:为何中国健康住宅发展如此缓慢?
博疫·健康住宅|当代张鹏:疫情暴露出的六大住宅问题
博疫·健康住宅|健康社区:软硬兼具之外,还需要再来点温度
博疫·健康住宅|刘东卫:从2003非典到2020新冠,生活居住健康品质提高了多少?
博疫·健康住宅|疫情暴露出住宅安全问题,房企提供了什么样的健康住宅方案?
博疫·健康住宅|吴建斌:2020年阳光城(000671,股吧)全面落实绿色智慧家
博疫·健康住宅|健康住宅有望成消费趋势 健康住宅标准如何推进?
博疫·健康住宅|张磊:居家隔离期间,开窗通风要“错峰而为”
博疫·健康住宅|第一太平戴维斯:健康住宅其实是一套方法论
听说点在看的人有糖吃【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