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发行“疫情防控债”:理由很牵强,目的很明确
近期,发布百亿元级融资计划的房企数量增多,且融资期限基本在5年左右。多数房企融资是为了偿还前期贷款。同时,“疫情防控债”成为房企的重要融资手段。按照中原地产提供的信息,截至3月10日,债券名称标注为“疫情防控债”的公司债已发行超过150只,合计募集资金1500亿元以上。其中,与房地产相关的“疫情防控债”28只,合计募集资金337亿元。
如果说制造企业等发行“疫情防控债”,除极少数企业可能是因为自身原因所致,而非疫情影响的话,绝大多数企业都可能与疫情的发生有关,与疫情带来的影响有关。而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虽然疫情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市场交易大幅下降,甚至2月份19个城市出现了“零成交”,但是,这并不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遭遇资金困境的根本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在“房住不炒”的调控政策作用下,房地产开发企业死杠房价,造成市场持续低迷,企业资金链越来越紧,有的企业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结果。疫情只是加剧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加剧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只有不断地补充增量资金,才能维持资金链的稳定与平衡。
这也意味着,疫情不仅没有给房地产开发企业带来新的压力,反而给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的新的借口。所谓“疫情防控债”,说到底,就是为了化解疫情发生前的资金矛盾,而非疫情发生后的资金矛盾。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不像中小微企业、特别是餐饮企业,一两个月的疫情,就能将企业击垮。如果这样,这么多年的市场低迷,早就将企业击垮了。就像万科一样,账上还趴着1600多亿的货币资金,能是说垮就垮的吗?所以资金链紧张,所以万科要喊“活下去”,就是因为看到了市场低迷的风险,看到了与购房者进行利益博弈的被动。
不错,就是利益博弈的被动。过去,在房价不断上涨时,市场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房地产开发企业手中,房产价格、房屋供应数量、房屋结构、住房区域、配套设施等,都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说了算。就是容积率,在政府职能部门已经批复确定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企业都敢去随意调整。但是,在“房住不炒”定位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市场主动权越来越小了,购房者的话语权则越来越多。原因就在于,买不买房,购房者说了算。所以,房价就成了房地产开发企业与购房者进行利益博弈的焦点。企业不降价,购房者不说话。而且,降价幅度太小,购房者也不说话。因此,在恒大推出大力度购房优惠的情况下,真正实施购房的居民,可能也非常有限。如此一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链也就更加紧绷了。所谓的“疫情防控债”也就应运而生,只是,明眼人一看便知,这只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的借口而已,而非疫情真的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产生如此强烈的冲击和影响。
既然“疫情防控债”已经被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了,相信也一定有认购者。但是,也面临两个方面的矛盾。一是融资的成本会大幅上升。没有足够的回报率,无论是专业投资者还是普通投资者,一般是不大会轻易出手购买“疫情防控债”的。因为,谁都知道,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日子不好过,债券的风险也比较大,没有足够高的利率,吸引不了购买者;二是融资的难度会越来越大。有些“疫情防控债”,是专门针对专业投资者发的。原因是,公开发行,认购效果不会太好。只有专业投资者才有可能购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债券,且一定会提出许多新的要求。自然,包括“疫情防控债”在内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债券,发行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当然,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房地产市场也会迎来疫情后的一定恢复,能不能爆发,关键还在房地产开发企业能否降价到位,能否让购房者产生兴趣。如果仍然死杠房价,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千万别把心思再放在发行债券、获得增量资金上,还是盘活手中的存量房产,降价售房。一旦价格降到购房者能够接受的水平,才有可能实现售房回笼资金的目标,才能避免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诸如“疫情防控债”等非正常融资手段,才能逐步减少,企业的资金压力,才能减轻。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谭浩俊。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