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太平戴维斯李想:北京自贸区横空出世的意义所在

2020-10-26 16:56:49 和讯房产 

  从2013年上海作为第一个设立自贸区的城市,到今年9月第六批自贸区正式诞生,中国已有21个省/市获得自贸区,覆盖全国49座城市。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尤其是近三年,自贸区的设立与建设明显进入一个加速期。今年北京自贸区的诞生,更加令人关注。第一太平戴维斯华北区研究部负责人李想认为,这反映出在当前新形势下,经济发展新格局需要自贸区战略的推进与加速。

  李想表示,内部来讲,我国正处于后疫情阶段的恢复期,尽管放眼全球,我国是最早的、也是唯一一个从疫情中迅速复苏的国家,但是疫情对我国正常经济秩序的冲击不容忽视;外部环境来说,中美贸易战何时结束仍不确定。在此背景下,这也就需要我国开始对国内自身经济发展的韧性赋予更高的权重,要求进一步推动经济的高水平开放与发展,这也是第六批自贸区、尤其是北京自贸区横空出世的最大意义所在。

  形成经济创新发展的完美闭环

  按照中国国务院批覆,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共119.68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涵盖科技创新、国际商务服务、高端产业。

  根据第一太平戴维斯统计显示,目前来自金融、信息技术及专业服务类企业仍占据写字楼市场承租面积前三位,三者占比之和达68.9%,与北京自贸区使命不谋而合。此外,近期北京市场连续完成多宗投资收购数据中心的大宗交易。作为非传统投资标的,数据中心建设与需求持续增长,已成为投资市场的新亮点。在李想看来,北京自贸区涵盖的产业恰恰就是北京目前的优势产业。

第一太平戴维斯李想:北京自贸区横空出世的意义所在

  数据显示,2019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居全国首位,已成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高地。北京数字技术企业云集,小米、美团、百度等22家北京企业进入“2019中国大数据企业50强”榜单,占全国44%,数量居全国首位。

  2019年北京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1600亿美元,在与全球服务贸易国家(地区)横向比较中,跻身前20强。中关村(000931,股吧)软件园集聚了600余家国内外知名IT企业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2019年园区企业总产值达2869.8亿元,每平方公里产值突破千亿元。

  目前,北京的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重点数字技术引领全国发展,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共享经济等应用场景已形成一定国际影响力。北京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率超过40%,中小企业用户超过20万家。同时,北京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升,在国务院对全国主要城市的营商环境评估中,北京连续两年蝉联第一。

  在优势基础上,随着北京自贸区的利好加持,李想相信,随着三大片区的功能布局和产业规划,可以快速推动北京自贸区形成经济创新发展的完美闭环。

  不过,北京自贸区属于顶层设计,从顶层设计到全面落地需要一系列的推进工作,当然也需要成果转化的时间,目前最主要的变化是自贸区各个片区的挂牌仪式。未来,预计各个片区将把自贸区的建设作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和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好自贸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充分保障自贸区政策的落地与实施,研究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同时李想认为,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北京自贸区的重要目标与职责之一,预计北京自贸区将不仅利好于北京整体经济建设与发展,自贸试验区也有望成为京津冀产业合作新平台,创新跨区域产业合作,加强京津冀三地技术、市场等要素的融通合作,共建、共享区域内的合作成果。

  进一步强化人才密度

  在业内人士看来,北京自贸区全文中出现的一个多达32次的高频词汇“金融”,则赋予了北京新的意义。比如“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的提法,更是隐晦地表达了,多年未提及的“北京经济中心”定位将重新启动。

  李想表示,北京首都功能的定位包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几个定位中没有经济中心的定位,但是,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这次随着自贸区的快速落地,标志着北京再度回归经济中心的定位,之前北京隐性的经济中心地位再次得到巩固。

  目前,京津冀的北方城市中,也只有北京能够承担起这样的角色。天津GDP注水事件彻底暴露了天津经济的疲软,河北角色一直是“承接”,能担此重任且有服务贸易优势的也只能是北京。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内循环战略背景下,南北经济都要提速发展,尤其是这些年有些落后的北方经济。服务贸易上也要进一步高度开放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初受疫情冲击,中国一季度GDP增速为-6.8%,这也是中国政府开始公布重大经济指标的历史过程中第一次出现GDP负增长,可见在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确实遭遇了巨大困难,后续经济增长也充满挑战,对面临的困难要有足够的认知。

  在北京自贸区明确三大片区功能定位以及隐性经济中心地位再次重启的背景下,北京或将面临新的人才机遇。

  对此,李想分析,在三年前北京制定新版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要切实减重、减负、减量发展,实施人口和建设规模双控,划定并严守三条红线,即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所以可以说,北京的人口流动、人才引进,做的多为“减法”,求质不求量。

  当然,北京仍然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与落地,自贸区的横空出世,将通过优化人才全流程服务体系,有助于北京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人才的引进与落地,以进一步强化北京的人才密度。

  另外,自贸区的方案还大胆地探索制定分层分类人才吸引政策:试点开展外籍人才配额管理制度,探索推荐制人才引进模式;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居留许可审批流程。这些政策实质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国外创新人才,参与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在北京以往的人才落地政策来看,是非常少见的大胆举措。

  对于北京自贸区何时能够呈现出明显的效果,李想认为,自贸区的发展时间是“经过三到五年的改革探索”,换句话说,自贸区的发展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会是一个短期的行为;相反,自贸区将要经历的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这也体现了国家推进自贸区战略的长期性和坚定性。

(责任编辑:徐帅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