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梅新育:都市圈里外的楼市将现“冰火两重天”|经济学家聚焦都市圈

2019-03-23 10:31:40 和讯房产  刘宝丹
梅新育:都市圈里外的楼市将现“冰火两重天”|经济学家聚焦都市圈

  导读:“北京的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大爷儿味‘十足,长三角和珠三角服务很好,南方城市群的社会活力、公共服务、自我奋斗精神等方面更强。”这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的感受。

  他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北方都市圈的发展不能跟南方都市圈相比。

  梅新育最关注的还是都市圈外城市的发展,他认为未来经济力量会向都市圈集中,从房地产的视角看,都市圈里和圈外将是“冰火两重天”,房价会有较大的落差。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梅新育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梅新育

  简介:著名经济学家,现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先后在《21世纪经济报道》、《新理财》、《证券市场周刊》、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中国工业报》、《上海商报》等媒体担任专栏作家,为中国金融出版社承担编审工作。

  01

  都市圈给了人们一个视角,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去看待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不过,在众人都在畅想都市圈发展的巨大潜力时,梅新育更多思考的是都市圈外的城市要用什么形式参与整个国民经济主体的循环,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挑战。

  梅新育认为,来经济力量会向都市圈集中,特别是金融资产,这种集中可能带来都市圈地区政治影响力的上升。与此同时,人们都希望往都市圈跑,特别是年轻人,宁可忍受大城市的拥挤和生活压力,也要奔向城市跑。

  从房地产的角度来看,都市圈里和都市圈外的房地产行业将是“冰火两重天”,圈内房价高,圈外房价低,会有较大的落差。梅新育进一步补充到,从房地产政策来讲,圈里圈外的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的选择,比如圈内可以实施房产税和调控措施,都市圈外不建议稿房地产税,这样可以吸引人过来。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如何保持政府方面的平衡,是有长期挑战的重大课题。

  “有的国家出现了少数都市圈独大、其他区域凋敝萧条的现象。”梅新育举例说到,这种问题最突出的应该是墨西哥,墨西哥城一城独大,还有曼谷,泰国第二大城市清迈和曼谷的人口大约有50倍的差距。

  02

  都市圈的发展是否会挤压都市圈外城市的发展机会?

  在梅新育看来,答案并非完全肯定。

  他认为都市圈的发展并不意味着都市圈外的城市就一定没有发展机会。

  多年前,梅新育就注意到,欧美500强企业有很多总部在中小城市甚至是小镇里面。他认为这种现象是因为现代经济体系起源于欧美,欧美国家是从内生发展成长起来的,所以中小城市甚至小镇或乡村都可能成为大企业的总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国内市场地位日益提升,小城小镇有越来越大的概率成为巨型企业的总部”,梅新育说到。

  在梅新育看来,中国的很多巨富和文化名人很多都是在小镇甚至村子里,比如元末明初的首富沈万山,他在江南的一个小镇里做跨国生意。还有晋商巨富,一度控制了清朝的金融命脉,但这些票号的总部不在太原(楼盘),而在太谷、平遥这样的小县城。

  都市圈外的城市,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优势呢?

  梅新育认为,不能用行政手段来限制和禁止,还是应当增强自身的吸引力,拿出都市圈不具备的优势和好处,主要是生活、事业和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尤其要激励自我奋斗精神、创造平等的竞争的机会以及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03

  回到都市圈话题,梅新育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北方都市圈的发展不能跟南方城市圈相比。

  “北京的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大爷儿味”十足,长三角和珠三角服务很好,特别是广东服务态度特别好。南方城市群的社会活力、公共服务、自我奋斗精神等方面更强。”这是梅新育的感受。

  在梅新育看来,北方文化比较讲宏观,喜欢讲大的战略。他认为发展问题应该少谈主义,多关注执行问题。

  梅新育认为珠三角表现的闯劲儿更强些,一个案例是2018年广东常住人口增加177万,连续四年达到百万级,而GDP排在第二第三第四的苏鲁浙人口合计增加140万,还不如广州(楼盘)一个省的人口增长。

  面对中国正在发生的城市格局重塑,企业和普通人该如何抓住都市圈机遇?

  “大丈夫四海为家,哪里有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人和企业就应该往哪里去。祖先五千年来开辟的广阔国土,就是为了让后世子孙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梅新育回答。

  采访实录如下:

  和讯: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都市圈这个概念,您最关注哪些方面?

  梅新育:

  我比较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圈内的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协同发展。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大城市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但大城市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可能超过带来的利益,这个临界点怎么平衡和把握,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是都市圈和圈外地区的协同发展。人们都希望往都市圈跑,这对于城市圈外的城市将构成挑战,这种挑战和竞争压力,怎么应对呢,我认为,不能用行政手段来限制和禁止,还是应当增强自身的吸引力,拿出都市圈不具备的优势和好处,主要是生活、事业和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

  年轻父母选择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表明他们有通过自我奋斗提高自己收入、改善自己生活的干劲儿与决心,这是我们民族最珍贵的精神。不要说农民工辛苦,比这更苦的是农民工只能待在家乡,改善自己生活的机会都没有,那才是真正的绝望。都市圈外的地区要激励自我奋斗的精神。

  有个数据,2010年贵州(楼盘)农村贫困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的44%,这个数字非常惊人,几年下来,这个数字2017年是8%,贫困人口的锐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外出打工。应当鼓励人民用工作和劳动脱贫,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把福利送上去。

  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宁可忍受大城市的拥挤和生活压力,也要奔向城市跑,是什么东西吸引了他们? 据我观察,大城市相对于中小城市,东中部相对于西部地区,优势是平等竞争的机会多,西部很多地区社会阶段固化,关系社会特征非常鲜明。对于有才干和闯劲的年轻人,没有社会关系和人脉,可能很难出头。相比之下,东中部地区可以依靠自己的奋斗和才干,闯出一片天地。都市圈外的城市想要吸引人,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另外,东中部地区还有一个特征是自由和权利的保障,这一点值得都市圈外的城市借鉴。

  和讯: 都市圈对未来的城市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梅新育:经济力量会向都市圈集中,特别是金融资产。这种集中可能带来都市圈地区政治影响力的上升。

  都市圈外的城市要用什么形式参与整个国民经济主体的循环,这是提出来新的挑战。我认为,在应对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方面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冷峻程度的思考。

  有的国家出现了少数都市圈独大、其他区域凋敝萧条的现象。这种问题最突出的应该是墨西哥,墨西哥城一城独大,还有曼谷,泰国第二大城市清迈和曼谷的人口大约有50倍的差距。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经济资源和人口向都市圈的集中,如何保持政府方面的平衡,这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而且是有长期挑战的重大课题。

  和讯: 都市圈外的城市有什么样的发展机会?

  梅新育:

  都市圈的发展并不意味着都市圈外的城市就一定没有发展的机会了,不是这样的。

  我多年前就注意到,欧美500强公司的总部很多都在中小城市甚至是小镇里面,比如沃尔玛、雀巢等,这样的情况很多。但是像发展中国家,包括亚洲已经进入新型工业化的经济体和日本这样的后发的发达国家,大企业都高度集中在大城市、特大城市以及原来的通商口岸。

  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代的经济体系起源于欧美,欧美国家是从内生发展成长起来的,所以中小城市甚至小镇或乡村都可能成为大企业的总部,但其他国家是被迫纳入欧洲主导创建的全球化经济体系里面,在通商口岸发展起来的大城市,经济资源、新的知识引入方面有巨大的优势,于是经济资源和人才往这里集中,大企业总部一般在那里。

  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中国领先世界是常态。中国的很多巨富和文化名人很多都是在小镇甚至村子里,比如元末明初的首富沈万山,他在江南的一个小镇里做跨国生意。还有晋商巨富,一度控制了清朝的金融命脉,但这些票号的总部不在太原,而在太谷、平遥这样的小县城。

  如今,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已经赶超上去,国内市场份额地位日益提升,这意味着小城小镇有越来越大的概率成为巨型企业的总部。从这点来看,碧桂园、格兰仕、美的这些企业依然保留在顺德,这也预示着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这对于都市圈外的城市提供了一个启示。

  和讯:您比较看好哪些城市群的发展?

  梅新育:我认为南方的城市群比北方好,在可预见的未来,北方都市圈的发展不能跟南方城市圈相比。北京的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大爷儿味”十足,长三角和珠三角服务很好,特别是广东服务态度特别好。南方城市群的社会活力、公共服务、自我奋斗精神等方面更强。

  现阶段,我认为珠三角表现的闯劲儿更强些,一个案例是2018年广东常住人口增加177万,连续四年达到百万级,而GDP排在第二第三第四的经济体苏鲁浙人口合计增加140万,还不如广州一个省的人口增长。

  和讯:企业和普通人如何抓住都市圈机遇?

  梅新育:

  大丈夫四海为家,哪里有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人和企业就应该往哪里去。祖先五千年来开辟的广阔国土,就是为了让后世子孙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和讯:都市圈对房地产行业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梅新育:我认为都市圈里和都市圈外的房地产行业将是“冰火两重天”,圈内房价高,圈外房价低,会有较大的落差。从房地产政策来讲,圈里圈外的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的选择,比如圈内可以实施房产税和调控措施,都市圈外不建议稿房地产税,这样可以吸引人过来。

  到目前为止,中国人的房产自有率特别高,大家都选择买房。随着房价猛涨阶段结束,以及房产税的出台,我认为租赁物业投资将迎来有较大发展。

(责任编辑:宋虹姗 HO031)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