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出血几万块,痛并欣慰着…

2023-09-13 16:29:40 力哥理财 微信号

最近中央一声号令,各地方救市政策频发。

一线,特别是北上,破天荒跟随出台“认房不认贷”。

这是2010年以来首次调控放松,13年政策趋势线被打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更多二三线,早已“应放尽放”,这次直接大张旗鼓喊在明面上,如郑州,不再对房屋买卖做任何限制,甚至还实质上启动了“鼓励买房”的措施。

声势闹这么大,有小伙伴又慌了。

历史经验告诉他们,政策力度这么大,可能房价又要涨一波,不管刚需、改善还是纯投资,都怕踏空,焦虑ing…

最晚从19年起,力哥文章里就说过无数次买房底层逻辑已经或即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政策因素、金融因素、土地因素都不再是未来左右房价涨跌的核心因素。

核心就两字:人口。

一看人口总量能否维持代际平衡,现在看显然不能,新韭菜越来越少,房子却越来越多,供求关系必然发生根本性改变,这就注定了绝大多数房子未来只有下跌命运。

二看越来越少的新韭菜,会报团取暖集中到哪些城市去。

毫无疑问,但凡有能力找到收入还不错的工作,年轻人一般都更倾向于各种资源最集中的一线,其次强二线,普通二线,最次弱二线。

连弱二线也上不了,只能在县城上车的,很多也已预感到这房子是烫手山芋,以后是个雷,但孩子要上学,自己要改善居住环境,也没得选。

说白了,越来越多人已意识到,过去20年房地产红利期已结束,中国房价整体基本见顶。

这种预期,很难再靠政策刺激改回来。

投资有个基本理念,敢于放杠杆买优质负债,尽量避免加杠杆买劣质负债。

劣质负债就是买了钱会越变越少的消费,比如车贷、消费贷、装修贷(自住)。

优质负债就是买了钱会越变越多,房贷最典型。

但如果房价长期看涨不动,甚至还有较大下跌风险,再贷款买,哪怕利率首付再低,也是飞蛾扑火。

有些二线,虽然还有虹吸效应,房价未来还有上涨可能,但如果预感空间不大,下手前也会抖三抖。

这还是自住,纯投资更慌。

即使乐观预计,未来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用更长时间总量赶超美国(比如2040年),房价则需更长时间积攒上升量能,比如30年才能翻番,摊到每年只有2.3%,加上1%-2%租金回报率,充其量不到4%。

但这和不到4%的储蓄险利率不同,后者无其他任何成本,直接无风险躺赢。

房子有持有成本,物业费、水电煤、装修折旧、维修,二次装修,早晚要来的房地产税,还有房子租不出去的空置风险,以及找租客、维系房屋、收房租等麻烦事。

成本高度确定,长期收益却不确定,所以我才说,自住没办法,正好国家现在各种政策鼓励,有钱有需要就上吧。

纯投资别瞎搞,认准一线上车,增加一点确定性。

上不了一线,强二线中,成都和杭州公认最具新一线潜质,勉强也能上。

现在想用放松一线激活二三四线,本就是饮鸩止渴的权宜之计。

一线不缺真实需求,稍一放松,需求立刻炸,但过去一线先启动,带动二三线跟涨的逻辑,已不成立。

存量博弈时期,各城市纯竞争关系,一线放松,必然抢夺二三四线潜在购买力,加速抛售潮,前几天还有苏州朋友问我,上海放松了,想把苏州房子卖了上车上海,可乎?

苏州是能挤进TOP10的强二线,尚且如此,无论其他。

但一线不放松也不行,继续最严政策,郊区和市区老破小都撑不住。

不像股市,4、5年慢熊搭配1、2年疯牛,来回来去俯卧撑,现在楼市是明牌,可预见到,一线放松后,成交回暖,进一步刺激政策会放缓(比如取消限购),激素不能连着打。

更多二三四线,情绪流走一波后,很快会重陷低迷,地方没得选,只能加码打激素,包括但不限于:

1、阶段性买房免税/退税;

2、阶段性购房补贴;

3、进一步下调利率和首付,公积金最低可能降到2.5%,商贷最低可能降到3.5%,首付底线20%。

部分二三线能稳住,更多小城镇,往死里打激素都没用了。

……

扯远了,本来只想带一嘴宏观,主要想讲微观——物业费。

看到N个小区群整天叽叽喳喳,吵吵闹闹,我总结了下,发现现阶段,业主、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之间的三角关系,是一个无解难题。

很多业主不信任业委会,觉得手里有权,肯定串通物业,蛇鼠一窝,只拿钱不办事。

但业主想改善小区状况或维修房屋设施,又不得不委托业委会监督执行。

业委会成员,有不为私利,真心为小区办实事的,也有退休闲得慌,权力欲爆棚,觉得自己付出那么多,私下拿点也正常的。

部分业主的不信任和激烈反对,会伤了前者心,心灰意冷退出,劣币驱逐良币,留在业委会的,可能就是想搞点权力和小恩小惠,更搞不好。

物业和业主本是雇佣关系,但多数业主工作繁忙,不关心小区公共事务,少数关心的则互不信任,各说各话,一盘散沙,不少还缺乏基本法律法规素养,不知如何正当维权,容易导致两个问题:

一是账目不清,滥用物业维修基金,小区公共收入(停车费、电梯广告费、配套商业房租等)可能没全进小区公共账户统一管理,拐弯抹角进了物业口袋。

二是各种维修翻新改建,只要有居民反对,按流程只能退回再议,或业委会卡着钱不通过,物业说我们也没办法,结果服务得过且过,麻烦事能拖就拖。

比如我们楼外墙漏水问题,从去年拖到今年,暴雨都不知下了几回,还是没有执行。

原因很简单,整栋楼维修需要动用物业维修基金,具体操作上要物业公司找三方公司给方案报价,然后比价筛选,但三方公司给的报价可能高于市场价(部分溢价可能是给物业的回扣),有懂行的居民就会提出异议。

即使价格公道,还可能有业主反对,要么觉得施工安排不合理,要么觉得有些材料多余。

还有家里不漏水的,就觉得物业维修基金给别人家用,自己啥好处没捞到,就找各种借口反对。

知人知面不知心,受几千年厚黑学影响,总有些人内心阴暗,见不得别人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喜欢干损人不利己的事。

这世界,盼着你好的人没几个,乐见你笑话的人一大把,懂的都懂。

说到底,业主各怀私心,人心不齐,物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非要多事就想趁机捞点啥。

夹在中间的业委会,又要和物业斗智斗勇,又要受部分居民质疑(工作效率低,怀疑收好处了),只能受夹板气。

难道问题就无解吗?

我想看看发达国家咋处理。

欧美过去习惯住大house,个人自扫门前雪,很少我们这种几百上千户人家挤在一起的公寓住宅(apartment)。

但地少人多的日本多数国民和咱一样,挤在上下左右都是邻居的公寓楼里,日本物业管理水平出了名的好,东京四五十年房龄的老房子,看起来还很新,咋做到的?

我查了相关资料,大概这几条:

首先,日本公寓的物业费和物业费修基金收得非常高,这是最根本原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物业费很低,甚至都收不上来,物业公司绝不可能提供多么优质的物业服务。

看看身边高档小区和老破小的绿化维护水准,一眼就能看出天壤之别。

再看看站在门口的保安,高档小区都是制服笔挺的小伙子站在岗亭上,对路过车辆敬礼。

老破小则普遍是退休大爷穿着皱巴巴的制服,坐门卫室里听收音机。

服务水平高低,首先由服务价格决定。

不能要求别人赚着卖白菜的钱,还操卖白粉的心。

老旧小区想提高物业服务水平,首先要提高物业费。

但,难于上青天。

首先,住在老破小里的居民,价格敏感型比例本就高,即使物业服务再好,也希望物业费能拖就拖的也不老少。

这种居民还希望他同意提高物业费,太难了。

即使经济条件没那么拮据,人也有锚定心理,过去按这个标准收费,现在要涨价,总是不舒服,进而对物业服务各种挑剔。

本就因为缺钱,服务才跟不上,你却要求服务水平上去再同意加钱,那就无解了。

物业手里就这么点钱,自然得过且过。

这波下跌明明白白我的心:哪怕一线,跌最狠的也是郊区和市区老破(老破大一样跌),市区小区界面新、物业服务好的品质次新,基本没怎么跌,也很少有人抛。

但一线和少数强二线市中心就这么点地皮,全建成区,未来能建新房的土地必然越来越少。

况且不管房子多新,日积月累总会变旧,很多人以20年前新房今天很多惨不忍睹,推测现在买的新房,20年后也会遭人嫌弃。

存量博弈时代,不仅指人口,优质房源小区,同样进入存量博弈时代。

长期看,小区面貌如何,三分靠前期建设,七分靠后期保养,保养靠物业,物业费太低,小区面貌不可能好,从而严重影响房价长期上涨空间。

上海很多老小区物业费才1元甚至几毛钱每平米/月,但新房物业费动辄5-8元,贵的要12元,给业主提供免费健身游泳等会所服务,一套120平三房,每月物业费近1500元,一年近2万,痛……

物业费定这么高,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限价,开发商只能挖空心思堤内损失堤外补,靠自持物业后期高收费回点血。

反过来想想,物业初始收费低,小区服务很难搞好,初始收费高,也可能摊上不负责任的物业,但可以炒掉,换个更靠谱的物业,想把小区搞好时,不至于手中没钱,有心无力。

小区物业收费高,短期看,可能觉得亏得慌,年年出血,但如果是一二线品质住宅,优秀物业带回的房屋溢价,很可能远高于物业费。

这样想,又比较欣慰了~

其次,日本物业普遍采取“防患于未然”的服务理念。

物业服务无非两大块,一是日常保洁保安,绿化养护,二是大修大补。

前者用物业费(管理费),后者用维修基金(修缮费)。

房子风吹日晒雨淋,时间久了早晚有各种问题,像外墙脱落或变色,电梯故障,下水管堵塞,窗户漏水等。

我们的物业,是出了问题,居民报修,再去解决,小毛小病容易越拖越大,后来要大修费用昂贵,就开始各种扯皮,居民自然情绪炸裂。

日本是一栋公寓楼建成交付后,业委会就和物业公司共同商定一份长达50年的公寓维修计划表。

多久检修一次屋顶防漏系统,多久保养一次外墙,多久疏通一次下水道,多久检修一次电梯,多久必须换电梯…

哪怕下水没有堵,只要到点,就一定要疏通一次,就不至于每次下暴雨积水才发现下水堵了。

到了约定时间节点,物业提前通知业委会开会审核,批准预算,就开干了。

一切都是事先说好的,而非突发的、零星的问题,就不容易扯皮。

这是中国物业最该向日本同行学习的地方。

但还是那个问题,这么多维护保养都要钱,像换电梯这样的大额开支,提前就要确定收好,不能到换了再收。

日本那边修缮费也是要不断出的,我们这边建成时,开发商和购房者两边一起交了笔物业维修基金,后续就没了。

时间久了,很容易入不敷出。

第三,是有关规定和社会理念不同。

日本社会,比咱们更看重面子,表面上和和气气你好我好,所以要维修时,费用全楼平摊是社会共识。

但我们这边,一楼业主很可能不愿承担电梯维修更换费用,也不愿承担屋顶防漏工程费用,觉得和我无关,我干嘛出钱?

在我们这儿,这种吵闹见怪不怪,但在日本,一楼的要敢这么说,直接社死。

第四,日本公寓楼普遍没国内规模那么大。

经常出国的小伙伴可能知道,国外很少有中国这种四条马路中间,全被围墙围起来,能住几千号人的巨型小区,里面小河假山庭院儿童乐园一应俱全,搞得像公园一样,超奢侈。

人家一两栋楼可能就是一个小区,一个物业。

人多嘴杂,在小区公共议题上,人家更容易达成共识,我们更容易出现内耗。

最后,日本物业已是一个高度成熟的市场,东京有3000多万人口,但物业管理公司,主要就那4、5家,全是历史悠久,信誉卓著的大公司。

发达国家全是高度讲究信用的社会,日本也是。

本来物业收费就高,再搞各种偷鸡摸狗的事,砸了自己招牌,划不来的。

这种信用不仅体现在物业公司和业主之间,也体现在业主之间,以及业主和业委会之间,所以矛盾也少得多。

其他方面,我们暂时没法拷贝,唯一能做的,就是买房时,尽量别选物业费太低的,你以为贪到了便宜,以后自己住了各种憋屈,房子还卖不出好价钱。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力哥理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张晓波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