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我国有关房企融资政策持续收紧。自2016年10月以来,各监管部门不断出手,银行贷款、债券、非标融资、股权质押、海外融资等渠道纷纷被限制。
5月17日,银保监会再次发文,强调不得向四证不全、开发商、股东资质不达标、资本金未足额到位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直接提供融资,或通过股权投资+股东借款、股权投资+债权认购劣后、应收账款、特定资产收益权等方式变相提供融资,继续紧盯房企融资。
融资渠道收紧之下,房企既有投资拿地的需求,也有“借新换旧”缓解资金链压力的需求。摆在开发商面前的难题是,如何在规模竞争的后半场,获得更高的融资额度,进入“寡头”之争。
显然,谁扼住金融“钱袋子”,就扼住了企业的命脉。
凤凰网房产以房企授信额度数据为切入点,独家发布《2019第一季度上市品牌房企授信额度排行榜》与《上市品牌房企授信额度涨跌幅排行榜》,对比开发商授信额度的变化,管窥企业的资金财技。
授信额度与规模有差距,国企或央企授信额度高
《2019第一季度上市品牌房企授信额度排行榜》数据显示,授信额度与房企规模并不匹配,仅有25家房企的授信额度超过千亿。
能够获得更高授信额度的房企,大多具有央企或国企的背景。在排行榜中,越秀地产、首创置业、华侨城、金地集团(600383)、首开股份(600376)等房企均获得了相对较高的授信额度。
不过并非房企规模与授信额度完成呈现正比关系,在2018年以4600亿的销售额冲进排行榜前五的融创中国,授信额度820亿,排名位列第30。同样具有规模优势的泰禾集团(000732)和中国金茂也并未进入前列。
不过,碧桂园、恒大、保利发展、万达、万科等老牌房企均获得了较高的授信额度,位列前5名。其中,碧桂园、恒大的授信额度均超过4500亿,保持领跑的姿态。
对于房企而言,外部有持续的、不断收紧的调控政策,内部房企又遇偿债高峰;与此同时,拿地、并购等拓展公司规模的需求均需要资金的助力。然而,授信额度或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据凤凰网房产统计,仅在2019年第一季度便有16家房企的授信额度使用率过半。包括碧桂园、恒大、保利发展、阳光城(000671)、新城控股、世茂房地产等多家知名房企。并且,世茂房地产的授信额度使用率高达90.09%。
仅从第一季度房企的授信额度使用率便可看出,一众开发商今年的资金压力显然不小。
17家房企授信额度持平,5家房企下跌
尽管房企对资金的渴求有增无减,现实却是不甚乐观。
从2018年3月31日到2019年3月31日的授信额度变化中,不难发现房企授信额度变化不明显。在这一年中,有17家房企的授信额度没有变化,包括碧桂园、万达、世茂房地产、旭辉集团、龙湖集团、华润置地、泰禾集团、融创中国等众多知名房企。
另外,金地集团、金科集团、电建地产、金融街(000402)、信达地产(600657)等5家房企的授信额度出现下跌的状况。以金科集团为例,金科2018年负债总额达到1929.32亿,仍频繁为高负债公司担保,通过提高公司负债及资金风险的做法,实行毒丸计划。或许囿于此,金科授信额度下降为1589亿,跌幅为0.06%。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有一半房企的授信额度出现上升,但上升幅度有限。据凤凰网房产统计,有10家房企的授信额度涨幅在10%以下,仅有8家房企的授信额度涨幅超50%。并且,在排名前10 的房企中,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授信额度的涨幅超过50%。
在房地产领域,资金就是企业的血液。而在“去杆杠”的政策下,开发商普遍面临资金链承压问题。随着财报相继披露,已有多家房企收到上交所或深交所的问询函。问询内容普遍聚焦房企流动性紧张、短期偿债以及融资能力等问题。
房企希望通过加速融资、提高授信额度来“解渴”的迫切心情却无法缓解。上海(楼盘)银保监局近日发文称,因某城商行上海分行向某资本金不足的房地产项目发放贷款,该分行被罚款50万元。
这从披露的数据中也能窥得一二。据同策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4月,40家上市房企完成融资总额共计753.62亿元,环比上月大幅下跌26.42%。
资金链承压之下,开发商不得不面对“不进则退”的现实。在“寡头”竞争的战场上,谁能如何带领企业脱颖而出,考验着房企的管理层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